第110章 沈括与石油(2/2)
逛了也就小半天吧,王小仙便觉得好像没什么意思了,又去了集贤馆。
同为馆阁,集贤馆的氛围则是明显轻鬆了许多,人们官员们一边读书做事,偶尔也会说说笑笑,让王小仙觉得著实是轻鬆了不少至於藏书,那就真的是五八门,无所不有了,仅仅只是大略的扫了一眼目录,王小仙都觉得颇为兴奋,好多书都是他觉得有意思,想看一看的。
溜达了一会儿,王小仙突然发现有一个差不多不到三十多岁,模样极其英俊的青年帅哥正在点著火,用一个特质的小炉在烧著些什么,有滚滚的黑烟从那特质的小炉中喷出,被他用另一只手拿看一个瓷碗给接了住。
王小仙见状大感兴趣,连忙上前问道:“这位兄长,您这是在做什么实验么?”
那人的脸上,手上都被熏的黑黑的,身上的官服也熏脏了也不在乎,回过头,笑著道:“你就是王介白吧,听说那个按压水井就是你做的?叫做虹吸原理是吧,说来,我也有帮忙呢,在下沈括,早就想和你交流一番了呢。”
“你就是沈括?”
王小仙微微异,隨即便是恍然大悟,也不顾场合地哈哈大笑了起来:“你就是沈括?久仰久仰。”
这是真的久仰,上辈子上过歷史课本的人物。
“你是集贤馆的人?你不是军械监的么?”
“兼的么,苏少监也是咱们集贤院的校对,方便我们回来查资料,恰巧,今日有些为难之事,
便想回来翻阅一番古籍,倒是还真的想到了不少灵感。”
王小仙闻言也是瞭然,心知这就是大宋的人才培养模式么,北宋的科技进步极速且繁荣,和这个集贤馆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宋朝在杂学上下的功夫確实是远胜於明清。
似沈括这种人,他本身是通过蒙荫上来的,对儒家四书五经只是通读,兴趣不大,却对天下杂书极有兴趣,因材施教,被分配到了这集贤馆之中,也正是这集贤馆的滋养,才塑造了这么一位古代歷史上的顶级大科学家。
而他现在虽说是已经算是出师了,但是身上集贤馆的兼职也一直没给他去掉,依然充许他隨时回来查资料。
虽然在那些文官的嘴里,对他颇为吹捧,將他当做了打压李舜举的一个工具,这人也確实是在进入军械监之初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能力,確实是对李舜举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威胁。
但据李舜举自己所说,这个沈括自己本人应该是没那么多心思的,人才难得,他还挺喜欢这个小伙子的,將来就算是成长了起来,俩人共同执掌军械监,也没什么。
军械监少监本来就应该是文官,而提举军械监大多本来就是太监,说白了两个职位类似於团长和政委的关係,如果不是外边的那些文臣总是里挑外,俩人其实完全可以共同精诚合作,一起做事么。
这俩人都是科研型的人才,科研么,是讲究个人多力量大的。
也因此,王小仙对这个沈括也是极有好感,这年头,有个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却钟爱发明创造的官僚士大夫也不容易。
“你这是在搞什么?”
“烟煤制墨,你看,介白兄,我是先將石油通过过滤,澄清,而后放在这特质的容器之中阴烧,烧出来的浓浓黑烟只要能收集起来,便能得到这些细密的浓墨,你看这墨,是不是黑光如漆,
胜於松烟?”
王小仙:“额——-你的意思是说,你在拿猛火油制墨?这是烧的?”不自觉的,王小仙捂住了自己的心臟,而后不动声色地后退了几步。
“不错”
沈括洋洋得意,十分自豪地为王小仙介绍道:“此墨极细,极亮,用於书画,可谓是极其上乘,售价,至少也是松墨的三倍以上,
咱们大宋文风太盛,岁取松烟,山林为之童禿,以至於这松墨的价格也是越来越贵,如今,一斤上好的松烟墨要售价一万钱,而石油生於地中无穷,且极易採集,以此无穷之石油,取代有穷之松林,岂不是功德无量么?”
“石油?”
“哦,就是猛火油,因此物从岩石之中喷涌而出,我便將其命名为石油”
“哦~”
王小仙也是才知道,原来石油这个名字,居然还是沈括命名的。
“这东西能赚钱么?”
“上好的松烟墨,万钱一斤,这油烟墨么,售价卖到两万钱问题不大,当然,如果是大规模的生產,售价肯定也要降下来的,但至少七八千钱,总是没有问题的。”
“这石油的成本么-我也没有仔细算过,但想来至多也就百文左右一斤,每斤油能出一两墨(16:1),算上烧墨的柴薪,人力,从咱们的工坊出来,一斤墨至多三四千钱,应该还是能控制得住的,也就是说这利润至少也能有一半,如此一来,岂不是暴利么?
军械监有钱了,才能更好的去试製更多的军用器械,再不济也能为朝廷省下国帑,这岂不是一件有功劳之事么?”
王小仙也是论异:“居然能有一倍的利?你是想要让军械监来做这个生意?我大哥李舜举知道么?”
“这也是多亏了介百兄你啊。”
“我?”
“按压式的水井,这东西製造出来之后,如今已成了军械监进项的一大来源了,更何况你在江寧制井的时候,还不忘了给我们半成分红。”
王小仙:“..——...·
【我给你们的分明是一成分红,看来其中的半成是被大哥给秘了。】
“也正是因此,军械监这半年来日子好过了许多,除了必要的军械製造,各种改进改良的计划也都有了资金的支持,李提举也赞成我们在改良军械的同时,想想办法,看有没有能够赚钱的,用之於民的便利之法,於是我便想到了这石油制墨,
此物若是能成,则国可以得利,民间可以用到比松烟更好更便宜的墨,自延州至东京一带,光是开採,运输,制墨,再到销售,至少又可以解决至少数千,乃至数万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东京这边可以多收商税,延州方向多一个进项,西军也可以多发一点军餉。”
“只可惜,这东西容易变质,不易长期保存,我正在尝试,加哪种胶,能让这油墨更好的成形,结块,保存。”
王小仙闻言愈发的惊,这个沈括,除了注重於这科技发明本身之外,居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东西所能拉动的经济价值了。
大宋目前只有一处天然石油井,也就是浅层喷出来成了湖的石油油田,就在位於宋夏交界的延州,也就是后世的延安附近,以至於一旦石油这东西能够產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让这东西成为一个產业在延州落地,则极有可能改变宋夏战爭的战略形態。
这么一想,这发明不得了了啊。
他本来看这沈括鼓捣石油,居然是將石油烧了制墨,本心还想说这货是暴珍天物来著呢,但听他说至少也有一倍的利,立刻就觉得此事確实是有搞头。
虽然,还是觉得他应该是暴珍天物就是了。
其实原本歷史上,沈括和石油也確实是挺有缘的,只是他的石油制墨始终没有太大规模的生產,一是因为加胶的问题始终没有处理好,只能小范围流通没能大范围流通,更是遭到了江南地主们的集体抵制。
因为用石油制墨则利好延州么,那我们家种的那么多松林不就白种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东西没有得到一个长期的发展,等到了南宋时候,比石油制墨更好用的桐油制墨就已经有技术雏形了,一直到明清,乃至现代社会,桐油制墨都是主流技术。
不过后来沈括因为阴差阳错,做了经略使,甚至是成为了宋夏战爭的师臣,他本人和石油的这点缘分又给他续上了,
制墨时的那点筛滤手段还是用在了战爭之中,又往石油里增加了一点磯霜,火药,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发明创造了一种可以通过加压喷射的喷火枪,用这玩意烧了不少西夏人,也算是让石油回归到了这个时代的本来使命。
延州石油是可以直接在没有任何人挖掘的状態下直接喷出来的浅层油,极有可能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开採条件最好的石油,基本上全都被这么消耗光了。
王小仙:“或许——我可以帮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