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1/2)
第144章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半个月后,莫州,任丘县。
“罪將王放,叩见江寧公,吾等愿降!”
“罪人束河王晁,叩见江寧公,愿为江寧公赴汤蹈火!”
所谓的江寧公,指的自然便是王小仙了,虽然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被人称之为公还是挺奇怪的。
这称呼应该是那些北上的江南商人带头传起来的,挺怪的,因为王小仙其实並不是江寧人,他只是在江寧做过官而已,而且说实话这官也没当多长时间。
当然了,他们家確实是纯草根,没什么家世显赫,籍贯不提也罢,他爹现在在江寧已经安家立业,茶馆和酒楼都开上了,王小仙也是听別人说,才知道他爹在江寧城还给自己整了个大宅子住上了,因此其实说他是江寧人也没什么毛病。
甚至有一种,江寧人在抢他王小仙的版权的感觉,反正只要说的人多了,他王小仙自然也就是江寧人了。
“辛苦两位了,明日回宋,就要两位来护卫我的安全了。”
王放,二十年前弥勒教叛变首领王则的儿子,也是这一代弥勒教的教主。
王晁,束河县大盐梟,河北道最大的绿林好汉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反贼。
大灾之年,没有反贼才不正常,而这样的两个反贼却居然主动的跑到莫州来拜见王小仙这个钦差招安了,而且至少目前为止,王小仙也没说要招安的话会给他们什么职位。
这似乎就有那么点不正常了。
然而这一切的不合理居然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
而此时,衝著王小仙慕名而来的,自发的过来要跟著他干,要一起疏浚河道的,已经有將近十万人了。
莫州城是有两个任丘县的,辽一个,宋一个,两国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自己的治所要管理整个莫州。
两个任丘县离的不远也不近,一个在白洋淀的东边一个在白洋淀的北边,所谓的两输户,大多也都是指的这一片区域的百姓。
而此时这两个县里的人,却是大多都已经聚集在了王小仙的身边,王小仙一整天都围绕著白洋淀转著圈的查看水文,尤其是地震之后的几处裂开的堤坝,这些人就热情的围著他,每个村都出人帮他进行看介绍。
更外围,隱隱的有著更多的村民拿著各种武器或者是农具,熙熙攘攘的零散站著站岗,有些是两输户有些则不是,甚至是纯粹的辽人。
只因为虽然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但是莫、瀛、雄三洲的百姓和兵卒却是真的知道王小仙要修运河了,知道辽国那边已经是动工了,而大宋这边虽然还没有动工。
但是一来詔令已经有了,而且已经有人在宣传这个事了。
二来是詔令下来之后,更多的来自江南的和东京的富豪商贾都上来了,有些压根就是勛贵,而且都是拿著真金白银来的,目前也都纷纷出现在了莫州,跟在王小仙的身边。
王小仙一指:“那边,我问过水利方面的匠人了,引河水的时候这边完全可以建一个积淤池,到时候用以做蓄水堆淤,谁来做?”
“我来,我来我来,那淤泥可以用来烧陶瓷,我算算啊能结业至少,两千个就业岗位,我来我来,都別跟我抢,谁也別跟我抢。”
“行,那你做个方案吧,三天之內交给我。”
朝廷能给的钱是有数的,大宋的財政紧张不是说说而已,王小仙其实也完全没指望过朝廷的拨款,真要是朝廷拨款,这一条河修好至少要拨三百万贯,而这三百万贯到头来真能实打实的发到河工手里的恐怕就连一百万也不可能有。
於是这些来自南方和东京的有钱人,开始大肆的宣传修建运河的好处,甚至是已经开始出钱僱人了。
按照王小仙的规定,出资修建运河的商贾將获得关键码头的建设权和营运权,甚至因此而多出来的淤田也可以分给他们,连闸口关税也可以分在运河修好之后的头十年里拿出来一半给他们当利润等,採取的都是分段承包制。
修建运河,完全就是一门生意。
大宋的財政虽然困难,但大宋的民间却是真的很有钱的。
按理来说,北宋是不缺官民合办的经验的,朝廷有什么大工程让商贾和豪右出钱都是很正常的,王小仙这事情办的也是符合宋朝歷来的规矩的。
然而一般来说朝廷都是找本地的富户豪强,可王小仙却是非得用这些外地来的商贾。
按理来说应该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的,但是河北这地方又特殊,尤其是宋辽边界这边,两个字,兵多。
和东京一样,这边修建完运河所多出来的岗位都是优先供禁军的將士们来做工人的,於是这些聪明的外地商人一边考察水文,跟王小仙这抢项目,另一边却是同时派人在军营之中进行著宣传,甚至就已经开始招工了。
李肃之阻止不了这些外来的商贾招人的,谁也阻止不了。
其实说穿了,之所以文官可以压制武將,之所以地主豪强居然能够役使禁军,最核心的理由其实就一个:人多活少,就业不充分。
因为这些禁军光吃军餉活不起,必须也只能找活儿干,活儿本身又有限,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所以这些禁军的兵卒只能自已卷自己,就只能任凭文官和地方豪强所织出来的这张大网支配。
没得选,再加上这些地主豪强又都有统战价值,有些还会诗书传家,文官都是流官只能倚仗他们。
而现在修建运河之后,至少选择多了许多,还是那话,外地来的商贾,他就算是想剥削也没那个实力,而且客观来说,这些外地来的,没几个是奔著赚钱来的,所以给的工钱自然也比较高,不说比得上东京,大名府,至少是不比真定府低的。
然后,什么弥勒教,什么盐梟,共同全都从良了。
“江寧公,您这一招还真是好用啊,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了这么多的人响应,您说,而且一个本地的豪强也没有,是就算是这本地的豪强没有好人了,可难道还没有聪明人了么?”
刚刚將工人们训练了一番,大冷天也忙活出一身汗的刘永年过来,却是有些討好地说道。
“没什么,集体的羊群效应罢了,这个时候,谁投奔我谁就是河北人的叛徒,至少在瀛,莫,雄这三洲是这样的,再者,东京来的和江南来的,也確实都是过江龙,呵呵,咱们大宋,聪明人还是多啊。”
“確实,那你说他们给出这么公道的价格,能赚得到钱么,就算赚到了,这利润是不是不大啊,我是有点担心,他们现在为了投標,一个个又出人又出力的,还都在互相竞爭,到底也都是外地的,您说这到时候也不可能搬到河北来常住,还得跟本地的这些地头蛇斗,这——-要说赚钱,似乎真定府那边更合適许多吧。”
王小仙笑著道:“目前这第一波来的,尤其是江南那些都是跟著宋玉来的,有些是公司的股东有些不是,你真以为他们是来赚钱的?
要赚钱,为什么不去东京买那些將门们甩卖出来的產业?据我所知,东京的许多地產现在都还没卖完呢,买了之后准涨。”
“人离乡贱,这道理在哪都是一样的,他们在江南的时候都是大豪,来了河北都得低头装孙子,又要钱又要装孙子,他们图什么啊,四个字,统战价值而已。”
“我大宋开国百年,江南商业发达,养出了不少有钱的商贾,江寧纺织公司成立之后更是如此,只要手里有点股票的,哪个不是日进斗金,然后呢?买田?买了田还不是只能投给寺庙让寺里帮著护著?若是纯粹的商贾之家就更是如此了,是个戴帽子的就敢欺负你。”
“对於这些人来说,钱,现在不是问题,跟著我,干什么都能赚得著钱,就像你说的,东京里能赚钱的买卖有的是,他们你以为他们没投么?”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新兴的资產阶级需要武装。
就这么点事儿。
一个有钱,一个有刀,王小仙又有项目,这不就合上了么。
河北这些本地的豪强是不可能参与进来的,本质上这已经是一场新旧两个阶级的战爭了。
从幽州一路南下考察水文,尤其是到了莫州之后王小仙身旁的“乌合之眾”越来越多,王小仙是打算就这么一路下去,一直到过关的,就看那些反动派什么时候动手了。
“报~,江寧公,有,有,有匪,有流寇朝咱们这边杀过来了,请您暂去县城躲避。
正说著,突然有斥候来报。
他们本来也不是在行军,而是真的在观测水文,因此当这所谓的斥候来报之后不久,那敌军距离他们就已经很近了,而且这次还有著不少的骑兵。
刘永年见状大喊一声:“列阵!列阵!!请上使回县城中去,在城墙上安坐,看末將带小儿辈破敌!”
王小仙闻言笑了笑,自然不肯,摇头道:“咱们是出来看水的,离著任丘县城至少也有二十几里,回个屁的城,那不就是临阵脱逃么?”
说罢,王小仙笑著走到了一处小土坡处,远远地眺望了一下,发现已经能看到贼军行军了,哨骑更是已经囂张的来回来去的来回跑过来耀武扬威了。
好在王小仙这边到底也都是以跑过来的禁军为主,弥勒教的反贼和束城的盐贩,本来也大多都是禁军出身,尤其是弥勒教,他们本来就是贝州禁军的余孽,编制都是在的。
对此,大家其实也都是早有准备,零零散散从关南偷著跑过来的禁军本来也都是为了保护王小仙来的,在刘永年简单的几天调教之下倒是也能勉强和他们融入进去。至少前军的阵型是摆下来了,中军和后军还在慢慢摆,乱糟糟的,倒也不是特別乱。
到底都是职业士兵,北宋的士兵烂归烂,但是客观来说军事素养是真的不差,即使是和强汉盛唐比也真是不差。
至少这么个纯乌合之眾所组成的军阵,虽然是临时的,但看上去居然还有点模样。
当然,敌军也是不差,而且看实精锐就是了。
“嘴~,哨骑穿的都是山字甲,这是装都不装了啊,莫州的两输户从贼都穿上这个了?都是我大宋的军中精锐啊。”
刘永年:“天使这就有所不知了,既然穿了山字甲,那就肯定不会是宋军了,我大宋河北诸军之中哪还有山字甲,我这个防御使穿的也是瘊子甲。”
“宋军中没有山字甲了?
“早就没有了,都卖了。”
“卖谁了?”
“这不都在这儿了么,这一看就是豪强的子弟兵。”
“呵呵,原来如此,真是不装了啊。”
事情到了这一步,早就都跑偏了,脱离了王小仙的控制,也脱离了李肃之的控制了。
李肃之原本一定是没想搞这么大的。
原本他是打算以莫州两输户的流寇为主,地主武装为辅的,结果王小仙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关键是越来越多的两输户都找他修河和考察水文去了,稀里糊涂的,这事儿就变成以地主武装为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