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只要能把王小仙送走,哪都可以有缺(1/2)
第162章 只要能把王小仙送走,哪都可以有缺
王安石突然发现其他大臣看自己的眼神变得和善了许多,尤其是以文彦博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们,跟王小仙一比,他王安石立刻就显得眉清目秀,跟个好人似的了。
却是让他情不自禁地暗想:【其实介白刚去河北的时候,新政推行也比现在顺利得多,现在介白回来了,这新政—似乎又要重新变得顺利了啊,呵呵】
当然,王小仙的变法主张实在是太极端了,而且主要在军政上,即便是王安石,也要做他的反对派,是一定要尽力阻拦他的,不过在王安石想来,王小仙想要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基本就等於是痴人说梦。
连赵都未必能同意这样的变法想法,王小仙是直接採取了兵变逼宫的方式的,而一个敢鼓捣兵变逼宫的臣子,赵作为官家,真的还能够信任他么?
哪怕他真的是在为国为民?
王小仙那摆明了就是要得罪整个士大夫阶级的激进变法,即便是赵项真的失心疯愿意不保留的支持他,恐怕也没什么可行性。
不提他王小仙是不是肚子里还有哪些惊世骇俗的激进变法主张,就刚刚他提的,让三衙重新和枢密院平起平坐,让各路军中重建都部署,甚至还要让都部署反压经略使一头,这种事,別看赵满口答应且没人敢出声反对。
可他並不认为这事儿就真能推行得动,这不是相当於是让武將去管理军队了么?实在是过於荒谬。
十之八九也就是做个样子,真落地的时候,一定是会变形的。
可这就把他给显出来了啊,他还真不信王小仙有机会能亲自主持这个变法,那么十之八九,这差事一定还是要落在他的头上的,而有了王小仙的前车之鑑,恐怕就连文彦博那个老东西,也一定会对他的变法鼎力支持吧?
这不就好起来了么。
原本心情还很是阴鬱的王安石,这会儿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哼唱小曲了,若不是实在是场合不合適,其他的所有人包括赵项在內全都阴沉著脸,他都要忍不住开心地笑出来了。
却说赵项和这些大臣们回了政事堂,各怀心思,赵项本人的城府却是没那么深,不等落座,便忍不住问道:“你们怎么看今天的事情,朕已经答应了王介白,是不是真的要推行他的新法,让三衙从此之后,也和枢密院並驾齐驱?”
“官家,此举万万不可啊!武人跋扈,且不懂忠义之道,官家若是当真因此便妥协放纵,只怕日后,他们稍有不顺,便要再行此逼宫之事,如何是好?朝廷的法度何在,威严何在?”
一直很少出声的韩絳突然冷不丁地道:“王小仙如此逼迫君上,分明是乱臣贼子,该杀!”
眾人闻言,居然都在面上浮现出了讚许之色,就连赵项,也没有出言反对,而是面露沉思之色。
韩维留意著赵项的表情,道:“该杀也不可能现在杀,这次的兵变就是比划一下,王小仙若是死了,下次兵变也许就是真的了。”
“况且这王介白到底不是为了私利,反而真的是一片公心,此人心中有民,有军,確实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可惜他心中只有天地生民,看起来,是没有我大宋的江山社稷,和对官家的忠心罢了。”
眾人闻言依然是纷纷点头,这韩维这么说,也很有道理。
真杀王小仙也不可能现在杀,这其实也是共识,王小仙故意作死,也知道不可能马上死,而是打算让赵项和满朝的其他大臣都有个想要杀他的念头,等过了这一阵,下一次他再作死的时候,再新帐旧帐一起算的。
赵项的脸色阴沉,也看不出喜怒,对这俩兄弟这么唱双簧的反应也是不置可否,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只是道:“如何去做?才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给这京內京外的禁军一个交代?王介白若是要亲自主持此事,你们谁能糊弄得了他?”
却见元絳主动站出来道:“臣以为,王介白不该主持此事,他到底是去年才刚进的进土,臣以为他这人固然是聪慧绝顶,能力毋庸置疑但是缺乏经验,阅歷浅薄,这总是不爭的事实,况且他王介白口口声声的说,军队应该交给军人管理,那他王介白本人,难道就不是文臣了么?”
“臣以为,既然是要增加三衙权柄,那就应该由李璋,贾逵和郝质,这三位大帅来亲自负责,军队上的事,这三位大帅难道不比他王介白更懂军事么?他王介白本来的意思,不也就是要还军权於衙帅么?”
群臣纷纷称是,都觉得元絳这建议十分可行,虽然也都看得出来,他的本意是救王小仙。
王小仙要是真敢主持这事儿,他就真死定了,但如果他只是提议,由三位大帅来做,那就不一样了,王小仙也说不出什么来。
是你自己说军队应由军人管的。
那些底层士兵们也一定会满意这个结果,他们懂个屁呀。
三衙大帅,確实是名义上,也是理论上,大宋武人的顶点。
但也只是理论上而已了。
北宋的法度,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赵匡胤虽然有意抬高枢密院而弱三衙,但三衙大帅在太祖朝到底还是毫无疑问的实权实职,但等到眼下这个熙寧年间的时候,这三大帅几乎已经全成了养老职位了。
就算现在朝廷明詔让要让这三位大师增加权柄,这三个人,又有看足够的威望和能力么?
李璋,这是外戚出身,仁宗皇帝的表弟,从小跟仁宗关係好,功绩么,不能说没有,但要说有吧,也就那么回事儿,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扶保英宗皇帝继位,京东路闹盗匪的时候特也出去杀过盗匪。
没了。
之所以三衙大帅里有他一个,是因为另外的两个都是西军出身,朝廷可能是觉得如果三个大师都出自西军的话不好看。
反正现在三衙大师,就和判兵部事,兵部尚书什么的一样,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所谓的天底下身份最高的三个军人,现在到底还能管什么。
贾逵和郝质都是西军出身,功绩也就那样,西军眾將领中谈不上出彩,也就是不好不坏,一个曾跟隨狄青討伐过儂智高,一个跟文彦博討伐过贝州王则,威望功勋在西军中绝不是有多耀眼的,但胜在这俩人都比较听文官的话,当这个大帅其实颇有些回京养老的意思。
这么三位大帅来负责此事,能服眾么?能把事情办得明白么?能顶得住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么?
要知道权力这个东西,並不是怎么规定,你就有怎样的权力的,还是那话,如今这个熙寧二年,三衙大帅的职责,权柄,理论上和大宋刚开国时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法就没变过啊!
理论上,这三位的权柄应该和宋初时杯酒释兵权之前的慕容延釗,韩令坤,石守信等人是一模一样的才对。
我大宋什么时候削过你们三衙的兵权啊?
官职,就在这摆著,但是一个官职到底拥有多少权力,还是要取决於谁来做,取决於发展,取决於很多东西,不是说规定了你有权你就有权的。
印度宪法还规定自己是xx主义国家呢。
说白了,这些个大臣都有近乎十足的把握,这事儿落在这三位大帅手里,是比较好让他们拿捏的。
都欺负他们一辈子了,再怎么折腾,他们又能折腾出多大的浪来?
当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变,枢密院肯定也还是要让渡一点,哪怕是象徵性的,朝廷也必然要给三衙增加权柄,但一个权柄到底是实的还是虚的,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还是那话,底层的兵卒他们文懂个屁啊。
再说他们本来就是因为裁军才凑一块兵变的,都是王小仙在中间瞎挑事儿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要暂时別裁军了,自然他们也就不会闹了。
並不需要特意去设置什么障碍,说实在的,大宋的文官官僚体系已经很成熟且庞大了,这三位大帅的能力在这摆著呢,十之八九这件事的推行一定会是一片狼藉,到时候自然还是需要一位相公,比如王安石这样的变法派来“辅佐”他们。
说白了,真要是由武夫来做这件事他们也就不那么担忧了,文官官僚阶级是很牢固的,別说这三个没什么威望的,就是从西军中把相对最高的郭逵给调回来他们也不怕。
他们就是有点怕王小仙,只要这事儿不是王小仙亲自搞,谁搞,他们都无所谓。
曾公亮突然站出来道:“臣以为,为了安抚军心,或许朝廷可以考虑恢復殿前司点检之职?”
赵项一愣:“殿前司点检,这不是太祖——好,朕准了。”
这赵一点就透了。
殿前司点检,这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的职位,大宋开国之后只有慕容延釗短时间的做了不到半年,杯酒释兵权之后这个职位就没了,就和李世民之后世间再无尚书令是一个意思,这个职位到底还是极其敏感的。
可是问题是眼下这个时候,殿前都点检还有意义了么?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是因为他是赵匡胤,不是因为他是殿前都点检啊,换了五代那种背景,张永德那种庸人如果不罢,他一定会背中八箭自杀而死。
而换眼下的这个大宋,把这个位置给一个威望不够的庸人,比如三大帅中军功最小,威望最低,岁数最大的李璋来做,依然不耽误他做文官的走狗。
甚至十之八九只会让他更加的谨小慎微,更加的怂,不乖的时候他们这些相公直接著他的脸给他来上一句:点检是欲学太祖吗?
嚇不死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