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无题 ..(2/2)
一行人出了胡同,晨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远扛著竹杖走在最前面,竹杖上的吉祥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张奶奶站在门口望著他们,手里捏著苏晚送的重阳糕,糕上的白霜沾了点桂,甜得她眯起了眼。
后山的路有点陡,许朗走在中间,时不时扶一把旁边的学生:“慢点,当年你爷爷在这儿摔过跤,后来每次来都要在这儿跺两脚,说『让山路记著,咱不服输』。”学生们听得认真,摄像机镜头追著他的脚步,拍下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草。
爬到半山腰,傻柱喊著歇脚,从布包里掏出油糕分给大家。油糕还带著点温热,咬一口,豆沙馅流出来,甜得人眯起眼。“当年我爸就在这棵树下给我讲他爬泰山的事,说山顶的风跟刀子似的,可站在上面看云,啥烦恼都没了。”傻柱指著旁边一棵老松树,树干上有个歪歪扭扭的“柱”字,是他年轻时刻的。
小远突然指著远处喊:“快看,那是咱院的屋顶!”大家顺著他指的方向看,四合院的灰瓦在晨光里泛著光,像块安静的玉。苏晚笑著说:“站得高了,才知道家有多近。”
继续往上爬,路更陡了,学生们开始喘气,小远却越爬越有劲,竹杖在他手里成了好帮手,“篤篤”地敲著石阶,像在给大家加油。许朗跟在他后面,看著竹杖上的刻痕,想起儿子小时候也这样,扛著根小竹杖,非要跟大人一起登高,累得满头汗也不吭声。
终於到了山顶,风一下子大起来,吹得人头髮乱飞。远处的城市在晨光里慢慢醒过来,胡同像条弯弯曲曲的线,把一个个四合院串起来。傻柱往地上一坐,掏出酒瓶喝了口:“咋样?这光景,比在屋里看电视带劲吧?”学生们举著摄像机拍个不停,为首的姑娘对著话筒说:“站在山顶才明白,重阳登高,不止是爬得高,是心里得有股往上走的劲。”
许朗把小远拉到身边,指著远处的山:“你看,那山后面还有山,日子就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走,才能看见新光景。”小远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举起竹杖,对著山谷喊:“我能爬更高的山!”声音盪出去,引来几声鸟叫,像在应和他。
下山时,小远的竹杖不小心磕在石头上,掉了块漆,露出里面的竹肉。他有点心疼,许朗却说:“这才好,带著疤的竹杖,才记著爬山的事。”傻柱在旁边接话:“等你再爬几次山,这竹杖上就全是故事了,到时候讲给你儿子听。”
回到院里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银杏叶在阳光下黄得耀眼。张奶奶坐在院里的石凳上,看见他们回来,笑著招手:“我把剩下的糕热了,快来吃。”小远跑过去,把山顶摘的野菊递给张奶奶:“奶奶,给您戴。”
学生们在院里整理素材,摄像机里,有许朗刻竹杖的样子,有苏晚蒸糕的笑容,有傻柱编竹篓的手,还有小远扛著竹杖登高的背影。为首的姑娘看著镜头,突然说:“我好像明白啥是传承了,不是非得记著老规矩,是把日子里的暖、往上走的劲,一代代往下传。”
许朗听见了,笑著点头,拿起那根旧竹杖,递给小远:“来,把这两根杖並在一块儿,老的带著新的,新的记著老的。”小远把两根竹杖並排靠在墙上,阳光照在上面,一根暗红温润,一根浅黄鲜亮,像两个站在一起的影子,一个说著过去,一个望著將来。
苏晚端出刚蒸好的栗子糕,桂香气漫了满院。傻柱给每个人倒上酒,许朗举起杯子,对著满院的人,也对著院子里的老时光,轻轻说了句:“日子就像这重阳糕,得慢慢蒸,才够甜,得一步步往上走,才够稳。”
风吹过银杏叶,沙沙地响,像在应和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