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扎灯笼,备糖果,巧手装点岁末甜(1/2)
第202章 扎灯笼,备果,巧手装点岁末甜
腊月初十八的清晨,窗上的冰还没化,念秋就被院里的响动吵醒了。她揉著眼睛趴到窗台上,正看见傻柱蹲在地上,手里拿著几根竹篾,弯来弯去不知在摆弄啥。“傻柱叔,你在做啥呀?”她隔著窗纸喊,声音脆生生的像沾了露水。
傻柱直起腰,举著根弯成圈的竹篾笑:“给你扎灯笼呢,昨儿去山里砍的青竹,柔韧性好,扎出来的灯笼圆滚滚的,好看。”院里堆著堆削好的竹篾,长短粗细都齐整,是他前儿忙了一下午削出来的。建业蹲在旁边,用细麻绳把竹篾捆成灯笼架,三横三竖,方方正正像个小房子。“再糊上红绸,晚上点亮,比镇上卖的还俏。”他往竹架上缠麻绳,结打得又快又牢。
晓梅在屋里裁红纸,桌上铺著张画样,是她照著旧灯笼描的,上面有喜鹊登梅的图案。“这灯笼得糊三层纸,”她用浆糊往纸上刷,“里层衬层白纸,透光;中间糊层红蜡纸,亮堂;外层再贴层带样的红纸,好看。”苏晚帮著剪灯穗,红绸子在她手里转著圈,剪出来的穗子又匀又长,像掛著串红流苏。
张奶奶坐在炕头,往个竹篮里捡果。篮里有水果,纸绿绿的,裹著橘子味、苹果味的块;有酥,用芝麻和生压的,咬一口能酥到心里;还有麦芽,拉成长条缠在苇杆上,黏糊糊的能拉出丝。“这是给拜年的孩子准备的,”她捡出颗最大的水果递给念秋,“等会儿让你傻柱叔去镇上再买点奶,现在的孩子都爱这个。”
院门外传来“叮铃哐啷”的响声,是李大叔推著辆独轮车,车上装著些玻璃珠子和彩色绒线。“这是给灯笼缀装饰的,”他把车往院里推,“我家小子说,现在时兴在灯笼上掛珠子,风一吹叮噹响,好看。”车斗里还有卷金色的纸,闪著亮闪闪的光,“这金纸剪些穗子贴上,灯笼更显富贵。”
傻柱的灯笼架扎得差不多了,大大小小扎了五个,最大的有笆斗那么圆,最小的只有拳头大。“大的掛院门,”他用手指点著,“中的掛堂屋,小的给念秋和月娥当玩物,提在手里跑,像两盏小走马灯。”许朗找来些细铁丝,往灯笼架上缠,做了个掛灯笼的鉤子,还在底部留了放蜡烛的小座。
晌午的时候,王奶奶带著月娥来了,月娥手里捧著个布包,里面是她攒的碎布头。“这些布能给小灯笼贴样,”她把布头摊在桌上,有红的、粉的、蓝的,上面绣著小朵,“我娘说,用碎布头拼个百图,过年能招福气。”念秋赶紧把自己的分给月娥:“我给你橘子,你教我拼样好不好?”两个小姑娘凑在一起,用浆糊把碎布头往小灯笼架上贴,贴得歪歪扭扭,却笑得比还甜。
晓梅开始糊大灯笼,她先把白纸糊在竹架上,用手指把纸捋平,不能有褶皱。“这纸得糊紧,”她边糊边说,“不然颳风时会鼓起来,容易烧著。”苏晚则在红蜡纸上剪图案,剪了些蝙蝠、铜钱的样子,贴在纸上,“蝙蝠寓意福,铜钱寓意財,都是好兆头。”
傻柱揣著钱去镇上买奶,回来时胳膊上挎著个纸包,里面鼓鼓囊囊的。“供销社的奶刚到,”他把纸包往桌上倒,奶滚出来,白白的像小馒头,“我还买了些酥和芝麻,李大叔说这芝麻是用新芝麻做的,香得很。”张奶奶捡了颗奶放进嘴里,抿了抿:“这奶真甜,比咱小时候吃的麦芽还润。”
许朗和建业在院里竖竹竿,要把大灯笼掛起来。竹竿是去年用过的,上面还留著掛灯笼的痕跡。“得竖得直,”建业扶著竹竿,许朗往土里埋,“歪了灯笼晃,看著不精神。”埋好竹竿,傻柱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把大灯笼掛上去,红绸子在风里一展,像朵盛开的红牡丹。
傍晚时,灯笼都糊好了,一个个掛在院里的绳子上,像串起的红灯笼果。晓梅找出几支新蜡烛,往灯笼里放,又用剪刀剪了些金纸穗,系在灯笼底下。“等三十晚上点亮,”她仰头看著灯笼,“咱院准是全村最亮的。”念秋提著个小灯笼,在院里跑来跑去,月娥跟在后面,两人的笑声惊得院角的鸡“咯咯”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