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荷村秋实引客至,非遗匠心续新篇(2/2)
游客们围在灶台边,有的帮忙剥莲子,有的帮忙搅拌锅里的糯米,虽然动作生疏,却其乐融融。一个女生不小心把冰放多了,吐了吐舌头:“完了,这下肯定太甜了。”张婶却笑著说:“没关係,甜一点更好吃,咱们农村人过日子,就喜欢甜甜蜜蜜的。”
笑声中,莲子羹的香气瀰漫了整个屋子。大家捧著碗,喝著自己亲手做的莲子羹,脸上满是满足。“这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莲子羹!”一个女生眯著眼睛,细细品味著,“既有莲子的清香,又有桂的甜味,太绝了!”
许朗看著这温馨的场景,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走到游客中间,笑著说:“大家觉得今天的体验怎么样?如果你们喜欢,我们打算下个月推出『清溪村非遗研学营』,邀请大家来住上一周,不仅能学蓝染、竹编,还能跟著村民学种蔬菜、做农家菜,甚至能参与村里的秋种活动。”
“真的吗?那我肯定来!”刚才割稻子时最卖力的男生立刻举手,“我想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荷灯,还要跟著李爷爷学榨茶油。”
“我也来!我要把清溪村的故事写成文章,发到学校的公眾號上,让更多同学知道这里。”戴眼镜的女生也跟著说道。
许朗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连忙拿出手机,让苏晚建了一个研学营报名群:“大家先加群,后续的行程安排和报名方式,我们会在群里通知。欢迎大家常来清溪村,这里永远有你们的位置。”
夜深了,游客们都回房间休息了。许朗和苏晚坐在农家乐的院子里,看著天上的星星,手里捧著还没喝完的莲子羹。“没想到秋日的体验项目这么受欢迎,”苏晚喝了一口莲子羹,笑著说,“现在研学营的名额都快报满了,咱们得赶紧安排后续的师资和住宿。”
许朗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荷塘:“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咱们村的非遗项目,不能只停留在体验层面,还要形成產业链。比如,把游客编的竹编作品,经过周师傅的打磨和包装,做成文创產品;把大家染的蓝染布料,做成衣服、围巾,甚至和周边的民宿合作,打造『清溪特色』的住宿体验。”
苏晚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上次有个民宿老板还跟我打听,能不能定製一批蓝染床品,要是能合作,既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又能推广咱们村的文化。”
两人越聊越兴奋,从文创產品的设计,到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再到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深夜。荷塘里的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远处传来几声蛙鸣,像是在为他们的规划伴奏。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召集了村里的干部和志愿者,开会討论文创產品和研学营的后续安排。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我觉得可以把蓝染和竹编结合起来,编一个竹编的篮子,外面染上蓝染的图案,肯定好看。”王婶提议道。
“研学营的时候,可以让游客跟著我们去採茶叶,体验制茶的过程,然后用自己制的茶叶泡茶喝。”李叔补充道。
“还有,村里的稻田可以划出一小块,让游客体验插秧和收割,这样一年四季都有体验项目。”小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许朗认真地听著大家的建议,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我们分步骤来。第一步,先和周师傅、王婶一起,设计几款文创產品,比如蓝染竹编篮、竹编荷灯、蓝染茶巾,先做一批样品,看看市场反应。第二步,联繫周边的民宿和景区,洽谈合作,推广我们的文创產品和研学营。第三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把栈道修得更宽一些,在荷塘边加几个休息亭,让游客玩得更舒服。”
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王婶和周师傅一起,在竹编坊里设计文创產品;小林和阿妹负责联繫周边的民宿;许朗和苏晚则去镇上,对接文创產品的包装和运输。
几天后,第一批文创產品样品做出来了。蓝染竹编篮,篮身是周师傅编的竹篮,外面染著王婶设计的荷图案,深蓝色的布料搭配青绿色的竹编,既美观又实用;竹编荷灯,灯罩是竹编的,里面放著led灯,晚上点亮后,光影透过竹编,在墙上投出荷的图案,格外好看;蓝染茶巾,上面印著清溪村的荷塘景色,边缘还缝著竹编的边,精致又有特色。
游客们看到这些样品,都爱不释手。一个来村里旅游的阿姨,一下子买了三个蓝染竹编篮:“这个篮子太好看了,我要带回去给我女儿、儿媳和孙媳妇,她们肯定喜欢。”
许朗和苏晚见市场反应这么好,立刻联繫了镇上的加工厂,批量生產这些文创產品。同时,他们还和周边的三家民宿达成了合作,民宿里的床品、窗帘都换成了清溪村的蓝染產品,民宿老板还在大堂里摆放了文创產品的展示架,为清溪村宣传。
研学营也顺利开营了。第一批学员是来自省城的小学生,他们在村里住了一周,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跟著王婶学蓝染,跟著李爷爷学榨茶油,跟著张婶学做农家菜。孩子们还在村里的小学,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上课、做游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闭营那天,孩子们拿著自己的作品,依依不捨地和村民们告別。一个小男孩抱著自己编的竹编荷灯,对许朗说:“许叔叔,我下次还要来清溪村,我还要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小鱼。”
许朗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笑著说:“好,叔叔等你回来。”
看著孩子们离开的背影,许朗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去年刚回村时,村里冷冷清清,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而现在,村里热闹起来了,游客来了,年轻人回来了,老人们也笑了。他知道,清溪村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这天晚上,许朗和苏晚坐在荷塘边的栈道上,手里拿著刚做好的蓝染竹编篮,里面放著几颗新鲜的莲蓬。“你看,”苏晚拿起一颗莲蓬,剥出莲子,递给许朗,“咱们村就像这莲蓬,一开始只有光禿禿的杆子,现在慢慢长出了莲子,结出了果实。”
许朗接过莲子,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是啊,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清溪村肯定会越来越好。以后,我们还要把更多的非遗手艺引进来,让清溪村成为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閒旅游、研学教育於一体的美丽乡村,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爱上清溪村。”
月光洒在荷塘上,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竹编坊里,还亮著灯,周师傅还在为明天的体验课准备竹篾。风一吹,竹编坊门口的竹风铃叮噹作响,像是在诉说著清溪村的故事,也像是在迎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