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新春来客话发展,研学初启绘新篇(1/2)
清溪荷韵·第294章 新春来客话发展,研学初启绘新篇
正月初三的清溪村,还浸在新年的热闹里。屋檐下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晃动,门上的春联沾著晨露,愈发鲜艷。许朗刚帮隔壁李婶把晒乾的腊鱼收进屋里,就听见村口传来汽车喇叭声——这时候来客人,多半是之前联繫好的研学机构负责人。
他快步往村口走,远远就看见苏晚正笑著和一男一女说话。男人穿著深色外套,手里拎著个公文包,女人则背著双肩包,正拿著相机对著荷塘拍照。“许书记,这位是省城『知行研学』的陈主任,这位是负责课程设计的刘老师。”苏晚见他过来,连忙介绍。
“欢迎欢迎,一路辛苦!”许朗上前握住陈主任的手,“快往村里走,张婶的农家乐已经备好了热茶,还有刚蒸好的米糕,你们尝尝。”
陈主任笑著点头,目光扫过路边的蓝染坊和竹编坊,眼里满是好奇:“早就听说清溪村的特色產业做得好,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这蓝染布的顏色真鲜亮,竹编也精致,很適合融入研学课程。”
几人往农家乐走,路过周师傅的竹编坊时,正好看见周师傅带著几个孩子在编小竹篮。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却学得格外认真,竹篾在他们手里慢慢变成了初具雏形的篮子。“周师傅,这是在教孩子们编竹编啊?”刘老师停下脚步,拿起一个孩子编的小篮子,“编得真不错,很有童趣。”
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篾,笑著说:“这是村里的寒假竹编兴趣班,让孩子们多学门手艺。刘老师要是感兴趣,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编点小物件,当研学纪念品。”
刘老师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让孩子们和研学的学生一起编竹编,既能传承手艺,又能增进互动,课程会更有意义。”
到了农家乐,张婶连忙端上热茶和米糕。米糕是用村里的糯米做的,撒著一层桂,咬一口软糯香甜,带著淡淡的桂香。“这米糕真好吃!”陈主任咬了一口,忍不住讚嘆,“比城里买的还地道,要是能让研学的学生跟著学做米糕,肯定受欢迎。”
“没问题!”张婶笑著说,“我还会做青团、汤圆,春天的时候,还能带著孩子们去采野菜做清明粿,都是咱们清溪村的特色吃食。”
几人围坐在桌前,开始聊研学营的具体方案。陈主任拿出一份课程初稿,递给许朗和苏晚:“我们初步设计了三天两夜的研学课程,第一天上午让学生了解清溪村的歷史和文化,下午体验蓝染;第二天上午去茶油基地学习茶油压榨,下午跟著村民学做农家菜;第三天上午体验竹编,下午做总结分享。你们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许朗接过课程表,仔细看了看,点头说:“整体没问题,不过有几个小建议。咱们村的荷塘虽然冬天没荷,但可以带学生去看看荷塘的生態,讲讲荷塘养殖和种植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態农业;另外,村里的老房子很多都有几十年歷史了,可以加一个『老房探访』的环节,让学生听听老房子的故事,感受乡村建筑的特色。”
苏晚也补充道:“还有,咱们村的腊味和茶油都是原生態產品,可以带学生去参观腊味製作和茶油窖藏,让学生了解农產品的加工过程,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陈主任和刘老师认真听著,不时点头记笔记。“你们的建议很好,”陈主任说,“这些內容加进去,课程会更丰富。我们回去后就修改课程表,爭取下周把最终方案定下来,三月初就组织第一批研学学生过来。”
刘老师也说:“我刚才看了村里的环境,很適合研学。蓝染坊、竹编坊、茶油基地都很有特色,而且村民都很热情,学生们肯定会喜欢这里。我们还会准备一些研学手册,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收穫,加深对清溪村的印象。”
聊完课程,许朗提议带陈主任和刘老师去村里转转,看看研学场地。几人先去了蓝染坊,王婶正在染布,深蓝色的布料在染缸里轻轻晃动,像一块流动的宝石。“这是蓝染的最后一道工序,”王婶笑著介绍,“布料要在染缸里泡三次,每次泡完都要晾乾,这样顏色才均匀、持久。等开学后,我可以教学生们用白蜡画图案,再自己染一块小手帕,当作研学纪念品。”
陈主任看著染缸里的布料,点头说:“这个体验环节很好,既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能让他们了解传统工艺。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白蜡和画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
接著,几人去了茶油基地。李叔正在给茶籽树施肥,看到他们来,连忙放下手里的锄头:“这茶籽树要好好养护,明年才能结出好果子。春天的时候,茶籽树会开,白色的小满树都是,特別好看。”
许朗指著茶油基地说:“这片茶油基地有五十多亩,都是村里的老人们种的。带学生来这里,可以让他们体验施肥、除草,了解茶籽树的生长过程,还能让他们知道茶油是怎么从茶籽变成食用油的,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陈主任蹲下身,摸了摸茶籽树的树干,笑著说:“现在的学生大多在城里长大,很少接触农业劳动。这个环节能让他们亲近自然,感受劳动的快乐,很有意义。我们会准备一些劳动工具,让学生们亲身体验。”
最后,几人去了村里的老房区。这里的老房子大多是青砖黛瓦,屋檐下掛著玉米、辣椒,门口放著石磨和竹筐,充满了乡村气息。许朗指著一栋老房子说:“这栋房子有六十年歷史了,以前是村里的私塾,现在还保留著当年的书桌和黑板。可以让村里的老人来给学生们讲故事,讲讲以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场景,让学生们了解乡村的变迁。”
刘老师拿出相机,对著老房子拍了几张照片:“这老房子很有年代感,很適合做研学场地。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採访村里的老人,记录老房子的故事,然后整理成小册子,既是研学成果,也能为清溪村留下珍贵的资料。”
转完村子,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张婶的农家乐里,饭菜已经做好了:腊味合蒸、茶油炒腊肉、荷塘鯽鱼、青菜豆腐汤,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年羹汤,每一道菜都透著清溪村的特色。
“快尝尝,这些都是用村里的食材做的,”张婶热情地给他们夹菜,“腊味是老王熏的,茶油是李叔榨的,青菜是我自己种的,保证原生態。”
陈主任尝了一口茶油炒腊肉,讚不绝口:“这茶油炒的菜就是香,腊肉也不腻人,比城里的好吃多了。等研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们尝尝,再跟著您学学怎么做农家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