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匠心传艺谋新径,荷香引客探新程(1/1)
清溪荷韵·第298章 匠心传艺谋新径,荷香引客探新程
闭营后的第三日清晨,清溪村的荷塘还浸在薄雾里,王婶的蓝染坊却已亮起了灯。她踩著木梯,把学生们留下的蓝染手帕仔细掛在通风的横杆上,指尖拂过布料上深浅不一的纹时,忽然想起要和许朗说的事,索性锁了坊门,往村委会的方向走。
此时村委会里,许朗正对著一叠文件皱眉——那是他和苏晚连夜整理的研学营反馈表,表格里学生们提的“希望多体验传统工艺”“想跟著村民学做农家菜”的建议,密密麻麻占了半页纸。苏晚刚把新采的荷叶插进陶罐,就听见门外传来王婶的声音,连忙迎了出去。
“许朗、小晚,我有个想法!”王婶一进门就直截了当,“孩子们走后我总琢磨,咱们蓝染坊不能只让来客看看,是不是能开个短期体验课?就教简单的扎染,让大家能带著自己做的东西走,这样也能让更多人记得清溪村的蓝染。”
她的话刚落,门外又传来周师傅的声音,手里还提著两个学生编的小竹筐:“我正想找你们说这事!竹编坊也能开体验课,哪怕就教编个小篮子、小掛件,总比光摆著样品强。”
许朗和苏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王婶、周师傅,你们的想法和我们不谋而合!”苏晚把反馈表递过去,“你看,学生们都盼著能更深入学手艺呢。”
几人正说著,陈爷爷也拄著拐杖来了,手里还攥著一张泛黄的纸——那是他年轻时记录老房修缮技巧的笔记。“我琢磨著,下次再有研学营来,我不光能讲老房子的故事,还能教孩子们认认老木料、看看榫卯结构。咱们清溪村的老房子,也是门学问啊!”
当天午后,许朗就召集了村里的手艺人、民宿经营者开了个小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想法越说越具体:蓝染坊每月开两期体验课,王婶负责教学,苏晚帮忙整理材料清单;竹编坊搭配体验课推出“亲子套餐”,周师傅还提议和民宿合作,让住客能优先报名;陈爷爷则答应牵头做“老房探秘”路线,带访客走石板路、看百年老宅。
“还有个事,”张婶突然开口,手里还擦著刚洗好的碗,“上次孩子们说喜欢吃我做的葱油饼,我想著能不能在民宿里加个『农家厨房』,让客人自己动手炒农家菜?我来当指导,保证大家能做出清溪村的味儿!”
这话引得眾人都笑了,许朗赶紧把这些想法一一记在本子上:“咱们不光要把体验项目做起来,还得让更多人知道。苏晚之前拍的荷塘视频、学生们的研学照片,都能发到网上,让外面的人看看清溪村的样子。”
会后没几天,蓝染坊的“体验课告示”就贴在了村口的老槐树上,红纸上的字跡工工整整,还画了个小小的蓝染手帕图案。告示贴出去的当天,就有路过的游客驻足询问,王婶笑著一一解答,眼里满是期待。
这天傍晚,许朗和苏晚又沿著荷塘散步,远远看见蓝染坊的灯还亮著。走近了才发现,王婶正坐在院里分拣蓝草,周师傅也在一旁帮忙劈竹条,两人嘴里还聊著体验课要准备的工具。荷塘的风带著荷香吹过来,拂过院里晾晒的蓝染布料,也拂过两人脸上的笑意。
苏晚轻轻碰了碰许朗的胳膊,指著不远处的老房区:“你看,陈爷爷正带著两个游客看老房子呢。”许朗望过去,果然看见陈爷爷站在一栋老房前,手里比划著名什么,游客听得认真,还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咱们清溪村,好像真的不一样了。”苏晚轻声说,语气里满是欣慰。许朗点点头,目光落在荷塘里刚冒出的小荷叶上——那些新叶带著生机,就像清溪村正在萌发的新希望。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人循著荷香而来,在这里体验手艺、倾听故事,而清溪村的故事,也会在这些新的相遇里,写出更热闹、更鲜活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