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集市初绽聚人气,荷乡新韵引客来(2/2)
傍晚的时候,集市渐渐进入尾声,村民们的摊位上摆满了空篮子、空盒子,脸上却满是笑容。李婶的蔬菜卖得一乾二净,手里攥著钱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今天能卖这么多,比平时去镇上卖得还多!下次集市我得多摘点蔬菜来。”
王婶数著手里的钱,又看了看剩下的几块蓝染布:“今天卖了不少,还定出去好几件定製的蓝染连衣裙,接下来几天有的忙了。不过忙点好,忙点心里踏实。”
周师傅则在收拾竹编工具,他的竹编荷灯卖得一个不剩,还有几个游客特意留了联繫方式,说下次来要提前预定。“我得赶紧再编点荷灯,下次集市肯定不够卖。”他一边收拾一边说,眼里满是干劲。
许朗和苏晚帮著村民们收拾摊位,看著大家脸上的笑容,心里也格外温暖。“今天的集市太成功了,比咱们预想的还要好。”苏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语气里满是欣慰。
许朗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荷塘上,夕阳正落在荷叶上,把荷塘染成了金色。“这只是个开始,以后咱们每个月都办一次集市,再把体验项目做得更丰富点。比如下个月,咱们可以搞个『荷香文化节』,有手作集市、荷灯晚会,还能请镇上的戏班子来唱大戏,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喜欢上清溪村。”
苏晚眼睛一亮:“荷香文化节?这个主意好!咱们可以提前在网上宣传,让游客们提前报名。到时候还能让村民们做些荷糕、荷叶茶,作为清溪村的特色美食,肯定受欢迎。”
两人正说著,陈爷爷拄著拐杖走过来,手里拿著一个小木盒:“许朗、小晚,你们看我这个怎么样?”他打开木盒,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竹编荷灯,灯架上雕著精细的荷叶纹,“我琢磨著,要是办荷香文化节,这个荷灯可以当纪念品,送给来的客人,让他们记住清溪村。”
许朗拿起小木盒仔细看,木盒的做工精致,荷灯小巧玲瓏,一看就了不少心思。“陈爷爷,您这手艺太棒了!这个纪念品肯定受客人喜欢。”他笑著说,“咱们到时候可以多做几个,一部分当纪念品,一部分放在集市上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陈爷爷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好,我这就回去跟村里的年轻人说,让他们跟我一起做,保证不耽误文化节。”
夕阳渐渐落下,荷塘里的蛙鸣又热闹起来,村民们收拾好摊位,三三两两地往家走,嘴里还聊著今天的集市,有的说下次要多准备点货,有的说要学新的手工品,还有的说要邀请城里的亲戚来玩。
许朗和苏晚沿著荷塘往回走,晚风带著荷香吹过来,拂过他们的脸颊,让人心里格外寧静。“你看,现在的清溪村,越来越有活力了。”苏晚轻声说,目光落在村里亮著灯的窗户上,每一盏灯里都透著温暖的光。
许朗握住她的手,轻声回应:“是啊,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从最开始的研学营,到后来的体验课,再到今天的手作集市,每一步都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接下来,咱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把清溪村的传统手艺传承好,把清溪村的故事讲好,让更多人爱上这个有荷香、有手艺、有温度的小村庄。”
苏晚靠在他的肩膀上,看著荷塘里渐渐升起的月亮,眼里满是期待:“嗯,我相信咱们清溪村会越来越好。以后,会有更多人循著荷香而来,在这里体验手工的快乐,感受乡村的美好,而咱们的故事,也会在这些相遇里,变得更加精彩。”
月亮越升越高,洒在荷塘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银光。远处的村庄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吠,还有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一切都那么寧静而美好。清溪村的夜晚,就像一首温柔的诗,写满了希望和幸福,而这首诗,还在继续书写著新的篇章。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召集了村里的干部和手艺人,商量举办荷香文化节的事。大家一听都很兴奋,纷纷出主意:王婶说要设计一套荷主题的蓝染服饰,在文化节上展示;周师傅说要编一个巨大的竹编荷,放在村口当装饰;张婶说要做荷宴,让游客们尝尝清溪村的特色美食;陈爷爷则说要带著游客们去老房区,讲更多关於清溪村的老故事。
许朗把大家的想法一一记下来,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文化节定在一个月后,提前在网上和镇上的旅游平台宣传;分设手作区、美食区、表演区、游览区,每个区域都安排专门的村民负责;还会邀请周边村子的手艺人来参加,让文化节更热闹。
接下来的日子里,清溪村的村民们都忙碌起来:王婶每天泡在蓝染坊里,设计荷主题的蓝染服饰,有时忙到深夜,坊里的灯还亮著;周师傅带著几个年轻人,在村口的空地上编巨大的竹编荷,竹条用了一捆又一捆,手指被竹条划破了也不在意,贴上创可贴继续编;张婶则每天研究荷宴的菜谱,从荷糕、荷叶鸡到莲藕排骨汤,每一道菜都反覆尝试,直到味道满意为止;陈爷爷也没閒著,他整理了更多关於清溪村的老故事,还把老房区的石板路、老槐树都打扫乾净,等著文化节时给游客们讲解。
苏晚则忙著在网上宣传荷香文化节,她把清溪村的美景、手工艺品、美食都拍成视频,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还开了直播,带著网友们逛蓝染坊、竹编坊,看村民们准备文化节的场景。直播间里的网友们都很期待,纷纷留言说要报名参加,还有的网友问能不能提前预定民宿,苏晚一一回復,还特意整理了一份报名攻略,方便大家报名。
许朗则忙著联繫镇上的文旅站和周边的村子,文旅站答应帮忙宣传文化节,还会派工作人员来帮忙维持秩序;周边的村子也愿意派手艺人来参加,有的还会带来自己村里的特色產品,让文化节的內容更丰富。
日子一天天过去,荷香文化节的准备工作也越来越完善。村口的巨大竹编荷已经编好了,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王婶的荷主题蓝染服饰也做好了,有连衣裙、披风、围巾,每一件都美得让人惊嘆;张婶的荷宴菜谱也定好了,一共十二道菜,每一道都带著荷香;陈爷爷的老故事也整理好了,还特意做了几个小木牌,上面写著老房子的歷史,掛在老房区的门口。
距离荷香文化节还有三天的时候,许朗和苏晚去检查各个区域的准备情况,走到村口时,正好看到几个村民在给竹编荷掛彩灯,彩灯一亮,竹编荷就像活了一样,格外漂亮。“等文化节那天晚上,咱们再在荷塘里放荷灯,肯定更热闹。”苏晚笑著说。
许朗点点头:“是啊,到时候还有戏班子来唱戏,游客们可以一边看大戏,一边放荷灯,肯定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人又去了蓝染坊,王婶正拿著一件蓝染连衣裙在调整,见他们来了,连忙展示:“许朗、小晚,你们看这件怎么样?我在裙摆上绣了荷,还在领口处做了荷叶边,穿在身上肯定好看。文化节那天,我让村里的姑娘们穿著这些衣服走秀,肯定能吸引更多人。”
苏晚拿起连衣裙看了看,布料柔软,纹精致,绣的荷栩栩如生:“王婶,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姑娘们穿著这些衣服走秀,肯定是文化节上最亮眼的风景。”
从蓝染坊出来,两人又去了张婶的厨房,张婶正在做荷糕,厨房里飘著淡淡的荷香。“许朗、小晚,你们快来尝尝我做的荷糕!”张婶拿起一块荷糕递给他们,“我在里面加了新鲜的荷碎,还有蜂蜜,甜而不腻,你们尝尝合不合口味。”
许朗和苏晚接过荷糕尝了尝,入口软糯,带著淡淡的荷香和蜂蜜的甜味,好吃得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张婶,您这荷糕太好吃了!文化节那天肯定供不应求。”许朗笑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