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荷乡载誉启新程,匠心传承续温情(2/2)
扎染体验区里,王婶教大家扎染小手帕。“把白布对角折三次,用皮筋在中间扎紧,再在旁边扎几个小疙瘩,染出来就是瓣的形状。”她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分发染料,“染料是用板蓝根做的,对皮肤没伤害,大家放心染。”一个小伙子扎了个爱心形状,染出来的手帕上,蓝色的爱心周围带著白色的纹,格外好看:“我要把这个送给女朋友,她肯定喜欢!”
木艺体验区里,陈爷爷教大家刻书籤。“先沿著我画的线刻,慢慢下刀,別著急。”他给每个人发了块小木片和一把安全刻刀,“要是刻坏了也没关係,爷爷再给你们拿新的木片。”一个小姑娘刻到一半,不小心把荷的瓣刻断了,急得眼圈都红了。陈爷爷蹲在她身边,笑著说:“没关係,咱们把断的瓣改成荷叶,反而更有特色。”在陈爷爷的指导下,小姑娘果然刻出了一片栩栩如生的荷叶,开心得不得了。
中午,张婶的茶棚里坐满了人。大家吃著荷叶包饭,喝著荷叶茶,聊著上午的体验。“这荷叶包饭太好吃了!里面的荷蓉甜甜的,一点都不腻。”一个年轻人说,还不忘给身边的同事推荐,“你们也尝尝,这是清溪村的特色,外面吃不到。”张婶笑著说:“喜欢就多吃点,不够还有,下午体验完了还能打包带点荷回去。”
下午,李老师带著几个同事来到体验馆。“许先生,苏小姐,咱们之前说的手作校本课程,今天想跟你们详细聊聊。”李老师坐在茶棚里,拿出一份课程计划,“我们想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带学生来体验馆上课,每次两小时,教孩子们简单的竹编、扎染和木艺,让他们从小接触老手艺。”
许朗连忙点头:“没问题!我们已经准备了適合孩子的体验材料,竹条选的是最软的,刻刀也是安全的,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周师傅也说:“我会教孩子们编小竹鱼、小荷,简单又好玩,孩子们肯定喜欢。”王婶和陈爷爷也纷纷表示会好好准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手作。
聊完课程,李老师参观了体验馆的展示区,看到省美术馆的订单產品,忍不住讚嘆:“这些手作太精致了!难怪能拿金奖。我们学校想定製一批手作当毕业礼物,给每个学生送一个竹编掛件和一块蓝染方巾,你们看能不能做?”
苏晚赶紧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在掛件和方巾上印上学校的校徽,保证独一无二。”李老师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回去就统计人数,下周给你们答覆。”
傍晚,游客渐渐散去,大家聚在体验馆的院子里,分享著一天的趣事。小敏拿著当天的订单,笑著说:“今天线上订单又多了五十多个,还有人想定製竹编屏风,说要放在家里的客厅当装饰。”阿杰则说:“那个团建团队的领队说,下次还要带员工来,想体验做荷灯和荷叶饭。”
许朗看著大家,心里满是欣慰:“咱们现在不仅要做好省美术馆的订单和学校的合作,还要开发新的手作项目,比如荷灯製作、荷叶饭烹飪,让游客有更多的体验选择。另外,我还想在体验馆里设一个『手作传承角』,展示三位老师傅的工具和作品,让游客了解老手艺的歷史。”
周师傅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把旧竹刀:“这是我爹传给我的,用了快六十年了,上面的纹路都是岁月磨出来的,可以放在传承角里。”王婶也说:“我有一块老蓝染布,是我婆婆年轻时染的,顏色到现在还很亮,可以拿来展示。”陈爷爷则拿出一个小木盒,里面装著他年轻时雕的第一个木艺作品——一个粗糙的小荷:“这个虽然不好看,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可以放在传承角,让大家看看我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
夜幕降临,荷塘里的荷灯次第亮起,像撒了满池的星星。体验馆的灯光也亮著,竹编棚、蓝染架、木艺台在灯光下投下温柔的影子。周师傅拿出未完成的竹编屏风,借著灯光继续编;王婶把刚染好的方巾收起来,准备明天晾乾;陈爷爷则用布把木艺书籤包好,放进盒子里。
许朗和苏晚走在回工坊的路上,晚风带著荷香和竹编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寧静。“你说,咱们清溪村的手作,以后能走出省,走向全国吗?”苏晚轻声问,语气里带著一丝期待。
许朗握住她的手,看著远处体验馆的灯光,坚定地说:“肯定能!咱们有这么好的手艺,有这么团结的村民,还有这么多喜欢咱们手作的人,只要咱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清溪荷韵的手作,被更多人知道,让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清溪村变得越来越好。”
苏晚点点头,眼里映著荷塘的灯火,亮得像天上的星。她知道,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还在继续。荷香满院,匠心不灭,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在等著他们——可能是新的合作机会,可能是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手作,可能是清溪荷韵手作节的举办,可能是老手艺走进更大的舞台。
而这一切,都始於那份对老手艺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对荷乡的深情。就像荷塘里的荷,无论风雨,每年都会如期绽放,用最美的姿態,诉说著清溪村的故事,传递著匠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