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分功(2/2)
“敌我死伤均等,无罪无功。”
“杀敌过当,方可论功。”
“折了百余人,杀了四倍之敌,此当为大功也。”
“按旧制,破贼文书皆以一当十,我等便可往朝廷回报,此战斩了四千人!”
乖乖,这可是四千人的军功。
简直是近三年来,前所未有之事。
甚至可以说是这三年来,汉军对鲜卑的唯一一场胜仗。
別看实际只是杀伤数百人,其实这才是战爭常態,中古时代的战报大多都有夸耀己方军功、虚报敌我人数的惯例。
著名的龙城之战,卫青以万骑歼灭七百人,就成为了汉军前所未有的大胜,因此扬名封侯,如此可见一斑。
当然封侯的某一部分因素在於,其他几路不是迷路就是全军覆没……
不过,汉家这些年对鲜卑战绩同样拉跨,这场战斗委实算是能激励人心的模范案例了。
虽则按汉制,围城/守城之功,相对於野战杀敌,功绩要折半。
可那也足以震动幽州。
汉军太需要一场胜战来鼓舞军心了。
想到此事,饶斌盘算道:“当初我便说了,这居庸关啊乃是幽州门户,必须得守。”
“诸位看看,怎么样,玄德在某的支持下,是不是胜了。”
刘卫不禁捧腹大笑:“饶府君,你未免太过厚顏无耻,居庸关大捷与你何干?这就开始拍自己马屁了?足下莫不是想贪功?”
“当初,我广阳郡有难,说要调你郡內的渔阳营,你是拼死阻拦,如今我军击退了胡兵,你便来索功了?”
“別別別,居庸关也不属於你们广阳郡,那是上谷郡的辖区。真要细说,这涿县的奔命兵来自我们涿郡,再怎么算也轮不到诸位头上。”涿郡太守温恕喜笑顏开,捋须道:“本官虽未亲临,然训兵有方也是功……”
诸郡太守遇事便这般自私,不禁让人感到愤怒。
恰巧在汉末,也正是因为太守们各怀鬼胎,相互推諉,最终促成了刺史这一职务从监察官,变为了统辖全州的军政长官。
说来,也是时也命也。
“诸公!”刘虞闻言面露鄙夷:“战骨未寒,便爭啖人血,未免下作。”
他抓起血书拍案而起:“鲜卑铁骑仍踞军都山。”
“胡兵一日不退,幽州一日不寧。”
“鲜卑人离开上谷郡了吗?代郡收復了吗?”
“诸公辖区內的敌兵都撤走了吗?”
满堂死寂。诸太守皆心有灵犀,对此不多言。
收不收復代郡、上谷郡那是幽州刺史的业绩,跟其他太守也没什么太大关係,这些小人保住自己的防区就好。
倒是刘备打下的这场胜仗,还可以做做文章。
反正一介奔命兵,也领不到战功,大头要么给太守,要么给刺史。
就看刘虞怎么抉择了。
“诸位不用想了,守居庸之功,与我等无关,虞不会贪功,更不会曲意逢迎诸君,明日某便上书朝廷,表彰守军功绩。”
刘政闻言不禁冷笑:“一介游侠,带著两百个奔命兵,守住了居庸关,这说出去谁信啊。”
“当他是卫大將军转世,第一战就能斩首数百人呢?”
“州君是不是还要上书给他一介白身封个侯?”
刘虞义气不减,慷慨陈词:“该怎么论功,那是朝廷决定的,该不该给他上书,那是良心决定的。”
“若天下英雄皆如诸君这般浑浑噩噩,苟且偷生,不敢与敌会战,只知杀良冒功,那大汉朝只怕末路不远。”
“我意已决,诸位不必再言。”
“如今居庸关已经得保,当务之急,乃是发兵驰援,伺机收復失地。”
“这下,诸公总不会拒绝了吧?”
广阳太守刘卫第一个站起来支持。
“广阳郡距离居庸关最近,调拨兵马也方便些。”
“诸位,你们自行守好郡界,此战就不必再参与了。”
“唉,阁下这话就不中听了。”刘政厚顏无耻,將先前事儿拋之脑后:“再怎么说,蓟县也是州治,各郡府君面对的敌人虽然也相当棘手,但自当以大局为重。”
“明日,右北平便会派兵增援,一定为大汉守好边土。”
所谓的增援,自然不是玩命,也不过是去凑凑热闹,等到论功时也分他们右北平一份罢了。
刘虞看穿了这些人的心思,转头问道:“渔阳营能参战吗?”
渔阳校尉犹豫了一会,仔细想来,那群奔命兵都能打贏,想必遇到的不是鲜卑主力,作为东汉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渔阳营就算已经腐化多年,去打鲜卑偏师应该没什么问题,就算真打不贏,到时候再撤退就是。
“保家卫国,某何谈退缩。奔命兵尚且能守关,渔阳营岂可作壁上观!”
“那好。”刘虞朗声道:“即刻起,以渔阳营为先锋,各部合兵去军都县,为守军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