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拔擢(2/2)
跟刘备这种除了上战场浴血拼杀以外再无出路的没落乡豪比,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一个是因为没出路才当將军,另一个是除了当將军没別的出路。
正如鲜于辅所说,“大器晚成”的轨跡,似乎正隱隱笼罩在年轻的刘备身上。
东汉这架森严的等级机器,早已在每个人出生时,就划定了他们所能企及的天板。
那个同样年轻的曹操,二十岁便在家族荫蔽下举了孝廉,成了秩比千石的洛阳北部尉,隨后是千石的县令。
曹嵩本来想给儿子弄个“雒阳令”的显职,他四处活动去打通关节,没走通人脉,曹操才被迫屈尊的……
明年曹操更將入朝为议郎,伴天子左右!起点之高,云泥之別。
起步已然落后,若再想有所作为,每一步都得更快,更险!
“昨日玄德给虞传来了文书。”
刘虞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简牘,轻轻放在案上。
“言辞恳切,志向坚决。这柳城县长一职,看来他是非去不可了。”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冰冷的竹简边缘,眼神投向跳跃的炭火,仿佛在火焰中看到了那个年轻人坚毅的面容。
刘虞不能理解刘备为什么专找死路去拼,其实是他这种大姓宗室理解不了没落乡豪的想要往上走有多艰难,更理解不了刘备急於匡扶汉家的原因。
毕竟在他们眼里,汉家虽然糜烂,倒也不至於马上就要垮台。
人人都能混吃等死,唯有看到了绘卷的刘备知晓真相,越是清醒的人,越是鹤立鸡群。
“刚立下大功,得以摆脱白身的身份,就去荒芜动盪的剧县当县长,从事,玄德就不怕死吗?”
鲜于辅闻言,脸上却露出一丝由衷的笑意,眼神中充满了讚赏:
“太史公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
“以我近些时日的观察来看,刘玄德不是那种计较功名利禄的人。”
“他怜悯民生之多艰,哀嘆国运之兴亡,在危难时刻顾全大局挺身而出,这都不是装的出来的。”
“世人皆追逐名、器,但总有些人能超脱名、器之间,真正去为了一些伟大的事业而奋不顾身。”
鲜于辅的声音鏗鏘有力,但隨即又冷静下来,眼神中多了一分审慎。
“当然,这只是下官短浅的看法,目前说这些都还早,刘玄德毕竟还年轻没被官场污染呢,真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谁知道之后会怎样呢。”
刘虞缓缓抬起手,做了一个“止”的手势,打断了鲜于辅后面的话。他的眼神变得异常明亮而坚定,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沉声道:
“鲜于君此言,深得吾心!倘若玄德真如你所言,是这等心怀苍生、不惧艰险的璞玉,那我就更应当悉心呵护,为他遮蔽些风雨,铺就些道路。”
他转身,目光仿佛穿透了墙壁,望向那风雪瀰漫的远方,语气带著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与深切的期盼:
“如今的汉家江山,庙堂之上,袞袞诸公,还有几人能保有这份赤子之心与孤忠之勇?若善加引导,磨礪其锋,此子……或许真能成为我大汉朝未来一柄斩破阴霾、廓清寰宇的神剑!”
“拔擢玄德,既是为了大汉朝,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如果大汉再这般糜烂下去,人才都出不了头,社稷还能撑多久呢。”
言毕,刘虞不再犹豫。他步履沉稳地走到放置州牧印信的紫檀木盒前,亲手开启。
他取出印信,饱蘸硃砂印泥,然后,沉稳而有力地將印信盖在了那份任命刘备暂领柳城县长的文书之上。
汉朝四百石以上的官员,是需要朝廷亲自下令任命的。
三百石则不必。
边塞上的很多事儿都可以便宜行事,这倒是边地的一宗好。
“前日辽西太守急报,言东部鲜卑,仍在塞外频繁游弋,似有异动,就连他的老对手和连也露面了。”
“你不是说玄德太年轻,过刚易折吗。”
刘虞合上印盒,声音恢復了威严与决断:
“那好,就让玄德去柳城!让他直面风霜,让他去磨礪爪牙。磨链他的治政安民之能,淬链他的心志,不经这塞北的寒霜冰雪,如何能成擎天之柱?”
鲜于辅拱手而退:“州君英明,下官这就去派人告知。”
“回来。”
刘虞叫回了鲜于辅,悄声道。
“年节前,给他家送去三猪两羊。”
“別让功臣过得太寒蝉。”
鲜于辅点头道:“那钱……从州里拨?”
“你傻啊?”刘虞咳嗽了一声:“去问我夫人要。”
“我这位夫人啊,平日里可是没少收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