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尚书真意,返乡楼桑。(2/2)
说到这里,刘虞压低了声音,透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
“陛下已暗中给我回书。下个月,你便准备入朝吧。
“入朝?”刘备闻言,纵然心中有所预感,仍不免错。
满座宾客亦是面面相,震惊不已。
刘虞肯定地点头,解释道:
“你在统漠聚之战中,擒获竇家余孽,此事令陛下极为欣慰。”
“六月,陛下將下詔,命公卿、宗室各举荐精通经学者一人为议郎。陛下在给我的回信中,已明確示意,可为你预留一席之位。”
“此次入朝考核,標准便是通晓《古文尚书》、《毛诗》、《左传》、《穀梁传》四经。”
“那些公卿所举荐的世家子弟,未必真有实学。然他们皆有高门显第可倚仗,即便不通经术,亦能轻易获此清要之职。”
“你与他们不同。你需有真才实学,方能在考核中脱颖而出,站稳脚跟。”
“若能通过考核,得以在端门接受天子策问,你的仕途根基便將稳固。”
“玄德,务必慎重思之。一旦进入朝廷,步入天子阶下,那是天下多少士人梦寐以求的机遇。唯有在陛下身边,你的才华方有施展之地,你的諫言才能上达天听。”
刘备眼神闪烁,心中波澜起伏,他深吸一口气,举杯齐眉,郑重道:
“备,谨谢州君指点之恩!”
言罢,將杯中酒一饮而尽。
宴席终散,杯盘渐冷。
刘虞特批了刘备休沐假期。
“將你调回州府,亦是让你能暂返楼桑,有暇准备。最迟至六月,你便须动身赴京了。”
拜別刘虞后,刘备当日便启程归乡。
快马加鞭,仅一日后,熟悉的楼桑聚便映入眼帘。
村中少年们远远望见刘备归来,顿时兴奋雀跃,尤其以刘德然为首,一群半大少年呼啦啦地围了上来,簇拥著刘备,七嘴八舌,嘰嘰喳喳。
“族兄!你怎地从柳城回来了?”
“莫非是被胡人给打回来了?”
一个愣头青少年口无遮拦地问道。
刘德然闻言,没好气地捶了那少年一拳:
“休得胡言!咱家兄长在柳城立下了赫赫战功!我听人说,他单枪匹马直捣弹汗山,杀得那檀石槐丟盔弃甲,屁滚尿流呢!哈哈哈!”
他说得眉飞色舞,仿佛亲眼所见一般。
刘备不禁苦笑摇头,拍了拍刘德然的肩膀:
“德然,休要夸大其词,编排这些无稽之谈。柳城之胜,乃是將士用命,州牧及时援救之功,备不过略尽绵力,功劳微末。”
刘德然“啊”了一声,抓抓头髮,疑惑道:
“兄长既已立功,为何不在柳城受赏,反倒回了咱这楼桑?莫非真被赶回来了?”
刘备微微一笑,语气平静:
“那倒並非。是朝廷有令,召我入京,担任议郎。”
“议郎?”
刘德然眼晴一下子瞪得溜圆,著手指算道:
“秩比六百石?!天啊,咱们家自从祖父大人去世后,就再没人当过这么大的官儿了!还是中都官!中都官啊!”
中都官便是汉代京官的代名词。
相同的还中外军,外军就是边军,中军便是禁军。
刘德然念此猛地蹦了起来,转身朝著自家院子方向,用尽全身力气兴奋地大吼:
“多多!快出来看啊!兄长要当中都官啦!”
这一声吼,中气十足,几乎震动了半个寧静的楼桑聚。
刘备拦他不及,只得无奈地笑著,任由这位欣喜若狂的从弟將这消息得人尽皆知。
乡邻们纷纷从屋舍中探出头来,脸上带著惊奇与羡慕的神色,望向被少年们围在中央的刘备。
兴奋者有之,嫉妒者有之。
更有甚者,当刘德然把这消息传回自家时,常年看不惯刘元起资助刘备的那位,嚇得登时一愣。
“当真要当中都官?”
“那还有假?”
平日里都看刘备父母早丧,瞧他不起,偏偏他却是村聚里最爭气的。
婶惊慌过后,放下手中的针线,笑顏忽得展开。
“快快快,德然別愣著,去东铺买条肉去。”
“咱们给玄德接风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