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完整修行体系的重要性(2/2)
可以吸收不同世界的精华来完善自身,弥补自身不足。
正如三祖所讲,若是自己不加改变,即便是走到如同三祖一样的五境极限也不会是他对手。
自己打出一拳,对方都不知刺出几百几千剑了。
但是肉身和三宝还有身神之间的关係应该怎么调整呢?
肉身道路是气强而无神,消弭了以『神』攻击人的能力和被人攻击『神』的弱点换来强大的肉体。
三宝则是精气神並行,齐头並进无强无弱,没有特別的长处自然也就没有明显的短板。
而脱自三宝的身神严格说起来是强『精』而弱神与气。
毕竟身神虽是脱胎於三宝,但却是自有神异,是由代表的人体本源的『精』所支撑,来激发身神的神异。
如果按照最开始的构想,单纯走身神道路就不需要修行太多法门,只需要单纯寻求增长精元即可,每一位身神就是一道神通。
看著李青时而欣喜时而思考的表情。
三祖轻笑道:“看来你是有所悟?”
李青打断思绪,点头道:“有些想法,但是具体该怎么下手还是无从头绪。”
“这不要紧,有了想法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无尽岁月以来,哪一家的法门不是代代改良。即便是改良之后的法门每个人修行又是不一样,最终还是需要转化成適合自己的模样。
所谓『万物由一』而生正是如此,一种妙术修行出来却是千人千法,不尽相同。
法门不对那就去调整,有缺陷那就去弥补,今日做一点,明日做一点,不求能直接完善,但求今日能比昨日好那就足够。
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却是要不得。”
李青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正是如此。
就拿普通人打比方,如有人擅长种田,有人擅长木匠,有人则是对医术感兴趣。
怎么可能一道法就能硬生生的套在所有人身上。
只能说学了这道法,然后把它变成適合自己的模样。
凡俗中读的还都是一样的书,学的一样的理,最终还不是根据这些,然后考量自身所长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想及於此,李青不由感嘆道:“原来所有道理都已早有,它就在那,等著被人发现,这红尘苦海果真妙不可言。”
李青暗想,那常守道人讲七情六慾妙法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他抬头望天。
人讲一饮一啄自由定数,自己从二牛那里得到这本书,是否就是『镜天』的定数?
可惜在此界不能沟通长青洞天,不然倒是可以跟墨眉聊聊。
三祖此时道:“你可还有疑惑?”
李青摇摇头,沉声道:“些许不解,日后慢慢想清楚便是。但无论如何,三祖传道之恩,李青记下了。”
没有人可以要求別人无缘无故的自己好。
同理,他人也没有这个责任,李青深知这一点。
三祖今日所讲,不管放在哪里说一声不传之秘毫不为过。
自己与他毫无名分,也无牵扯,不过是为了一个虚无縹緲的希望就能毫不保留的这这些一点点讲给李青听。
说一声传道之恩,李青都感觉不足以形容。
三祖摆了摆手,大笑道:“这点小事,不用婆婆妈妈的。事是让人做的,法是让人修的。碰见榆木疙瘩我也懒得讲,但若遇见良才美玉还要藏著掖著,难不成要我抱著这些玩意到地下跟地藏聊?
我辈行事,只做想做之事,要是怕別人学会了这个就能超过我然后捂的紧紧的,那我还练什么剑?早点抹脖子得了。
真有那一日,后人胜於前人,才是一件让人值得开心的事。
你若真想感激我,那他日你若遇见你感觉值得之人,那就教给他,如此方不负我!”
李青大笑:“一定,我这一身修行,也应当在这世间留下痕跡。”
来此世间,不管能否打破天门,不留下点什么终归是遗憾。
“那便言尽於此,你去吧,我等著你的名声流传人间,然后走到我的面前告诉我。”
修行人的名声该怎么流传。
或生或死,唯一字而已。
『斗!』
三祖话中含义自不用多讲。
不仅要斗,他还要李青斗而胜之。
李青遥望远方,仿佛看到了人间无尽风流。
“定不让三祖失望。”
..............
镜心塔,一片无天无地的虚无空间中,唯李青一人独处。
当天子给予他三月镜心塔修行的时间后,他才从朱福陵口中明白镜心塔的真正奥妙。
大周囊括整个天下的一半,共设三千六百城池。
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座镜心塔。
或者说,所有城池中的镜心塔,都是同一座。
城主府內天地便是由镜心塔所维持。
整个大周,除了皇城外,所有官员办公都是在镜心塔內,只是处在不同空间中,由镜心塔的灵智调动。
这也是为什么李青在城主府內每次要去什么地方都要通过玉牌沟通的原因。
当李青听到这个解释的时候颇为震惊。
他很好奇,镜心塔到底有多大。
朱福陵的答案很简单。
心尘镜梵天有多大,镜心塔就有多大。
简而言之,镜心塔就是整个天地的倒影,天地中一切都在其內。
李青这时才明白这三个月塔中修行的机会有多珍贵。
一切珍宝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
这意味著,天地间的种种神妙在这三个月中都会呈现在他面前。
现世中,什么灵山福地,玄妙洞天斗已经被人占据。
但在镜心塔內的倒影中这一切都任他观摩。
南疆北海,西极东渊不过念动之间。
“原来如此,这『虚无洞天』的奥妙竟然与归墟有些相似。
归墟是『有化为无』,乃是有中之无。
虚无洞天却是存在著什么都没有的『虚无』,是『无中之有』。
真是奇妙。”
感嘆后,李青沟通玉牌,沉声道:“天地中可『长青洞天』?我欲去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