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五庄观论道(1/2)
镇元子轻挥玉麈,率先开言:
“昔年灵山一会,匆匆数言,未尽其详。”
“今日师侄携徒来访,正可一续道缘。”
“贫道观师侄气机,已非昔年可比,神光內蕴,紫气氤氳,更隱隱有三教圆融,万法归宗之象。”
“菩提道兄门下,果然英才辈出。”
李宽谦逊道:“师叔谬讚。晚辈愚钝,承蒙师尊不弃,授以大道根基。”
“师尊常言:『道法自然,万流归海。释道儒本是一家,皆指向那无上心性,超脱之门。』”
“晚辈修行路上,略参了些佛家『明心见性』之禪理,儒家『修身养气』之正心,以『道』为本,融会贯通,以求『性命双修,內外圆明』。”
“然境界浅薄,远不及师叔与世同君,扎根地元,参赞造化的深厚功果。”
镇元子眼中露出讚许之色:
“好一个『三教合一,万法归宗』!”
“菩提道兄胸襟气度,令人钦佩。”
“师侄能得其中三昧,实属不易。”
“贫道所修,乃『地仙长生法』。”
他指了指脚下大地,又望向窗外葱鬱的草木,
“大地为母,承载万物;草木为灵,沟通阴阳。”
“吾辈地仙,不慕天宫逍遥,不羡灵山寂灭,唯愿扎根厚土,体察地脉运行,”
“参悟草木枯荣,借天地之力滋养己身,与山川同寿,共日月长明。”
“此法看似滯於形下,实则由实入虚,由物及心。”
“观一叶可知春秋,察一地可通寰宇。”
“地元稳固,则道基永固;”
“生机不绝,则元神长存。此乃『厚德载物,长生久视』之道。”
李宽闻言,心有所感,接口道:
“师叔所言,深得自然造化之精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师叔之道,正是直指『自然』本源。”
“晚辈所悟三教合一,亦是以『自然』为归旨。”
“佛家讲『缘起性空,万法唯识』,识之本体,亦是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自性』,此自性何尝不是最本真的『自然』?”
“儒家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穷理,究天人之际,亦是探寻天地运行之『自然法则』,以正心合於天心。”
李宽顿了顿,解释道:
“而吾道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者,顺其自然也。”
“故三教殊途,终归於『明心见性,合於自然』。””
他顿了顿,看向玄枢,又道:
“正如师叔培育这天地灵根人参果树,顺应四时,调和阴阳,非强力催生,而是静待其自然生长成熟,方能得此无上珍品。”
“教化弟子,亦是此理。”
“强扭其性,反伤根本;顺其天赋,因势利导,方是正道。”
此言一出,镇元子眼中精光大盛,拊掌笑道:
“妙哉!师侄此论,深得我心!”
“教化之道,贵在『因材施教,顺其自然』。”
“如同园中草木,松柏喜阳,幽兰爱阴,若强行易地而处,皆难成材。”
“贫道观玄枢师侄……”
他目光再次温和地落在玄枢身上,
“其根骨清奇,稟赋特异,似蕴水泽之润,又藏锋锐之机,”
“更有一丝深沉厚重的宿慧因果缠绕。”
“师侄收其为徒,此子福缘深厚矣。”
李宽正色道:
“师叔法眼如炬,一语中的。玄枢身世,师尊已有明示。”
“晚辈此番携其下山游歷,正是欲令其於红尘万象、诸般因果中磨礪心性,体悟自然之道,借外境炼內心,以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师叔这『扎根厚土,参赞造化』的地仙大道,实乃极好的借鑑。”
静室之中,道韵流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