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关羽的河东大枣!(1/2)
臥虎庄分给关羽的园子,原是片荒草地,他接手后,一点一点翻了土,又从山涧挑来活水灌了半载,竟种出片齐整的枣林。
身在异乡,即便有好友亲人相伴,还是会偶尔思念起家乡的。
这片枣林,原是关羽思乡之用,没想到如今又派上了用场。
拿著刘弘给的“本金”,关羽思量良久,最后在他老爹的指导下,决定子承父业。
卖大枣!
河东大枣,天下驰名,河东不少人都是以卖枣为业。
关羽自小就去他老爹的摊子前帮忙,自然也多有经验。
如今每日天不亮,关羽便扛著长杆去园里。
晨露掛在枣叶上,沾湿他的青布短衫,他也不擦,只仰头看那枝头。
春时开的细碎白早落尽了,如今满树坠著的,看在关羽眼中,都是拳头大的枣子。
当然,拳头大是略有夸张的,至於略有,略的有多少,是不好说的。
毕竟,关羽眼中出大枣。
这些枣红的透紫,青的泛著蜜色,沉甸甸压弯了枝椏,风一吹,“啪嗒”掉下个熟透的,在青砖地上滚出老远,皮上还沾著层薄薄的白霜。
关羽每次看著这些枣子,都会得意的摸著自己刚长出来的青涩胡茬。
果然不愧是他关羽种出来的枣子,好卖相!
不知为何,他和刘备等人分明年岁相差不大,可他的鬍子却要比其余几人浓密许多。
当然,这是没算刘备的。
因为刘备到现在都还没长鬍子。
对刘备而言,无须,这还是个不大不小的苦恼。
毕竟,汉时评价样貌,是要算上鬍子的。
不过这是刘备的事,关羽如今想的是如何將枣子卖出去。
等枣子彻底熟了,关羽选了集市口一间朝南的铺面,门板上钉块木牌,只写“河东大枣”四字。
他写的字与刘备不同,笔锋如刀削,透著股硬气。
铺子里没什么哨摆设,就靠墙摆著十几个竹筐,筐里的枣子码得齐整,个个都拣过,小的、有虫眼的全挑了出去,剩下的颗颗饱满,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指尖能摸到果皮上细密的纹路。
他卖枣时话不多,只坐在竹凳上,面前摆著量具。有人来买,报个数,他便起身从筐里捧出枣子,往量具里一倒,不多不少。
有人捏起一颗咬开,“咔嚓”一声脆响,甜汁溅在嘴角,赞道:“关兄弟这枣,当真是好的很!”
他虽心中欢喜,却也不接话,只微微頷首。
待到客人离去,他才会一脸矜持而得意的看著身前的枣子。
夸他的枣子好,比夸他的武艺好,更能让他开怀。
毕竟,枣子是他亲手侍弄的,春时疏,夏时捉虫,秋时守著看哪颗先红透。
日头爬到头顶时,筐子渐渐空了。有熟客来,忍不住问:“关兄弟,你这枣子咋比別家甜?”
他才瓮声瓮气答一句:“浇的山泉水,晒足了日头。”
而隨著枣子的大卖,与日俱增的,还有他的武艺,更確切说,是膂力。
他膂力的增长,可说是妙手偶得之。
枣园深处,总立著根老枣木接成的长杆,碗口粗,接了三截,足有两丈高,沉甸甸压得人手腕发酸。可在关羽手里,倒像拎著根细竹枝。
每日天刚泛白,他便扎在枣林里。青布短褂敞开领口,露出结实的肩头,双手攥著杆尾,沉腰立马,像钉在地上的桩。
长杆顺著他的臂力往上悠,带著风声“呼”地扫过枝头,不是乱打,专挑坠著密枣的椏杈,桿头擦著枣叶掠过,“啪嗒、啪嗒”,红透的枣子便雨似的砸下来,落在铺著的苇席上,滚得满地都是。
杆梢盪到最高处时,他故意顿住,手臂绷得青筋微跳,任凭长杆的坠力往下拽,腰腹却寸寸较劲,缓缓將杆子压回原位。再抡起时,力道比刚才更沉,风声也更急,连枝头的晨露都被震得簌簌往下掉。
打一阵,他便停下,往手心啐口唾沫,重新攥紧杆子。喉间发出低低的吐纳声,与长杆扫过空气的呼啸混在一处。
有回邻人路过,见他举著长杆定在那里,脸憋得通红,忍不住喊:“关兄弟,歇会儿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