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外来商队太少?那会影响我购物!(2/2)
自古以来,官府对商人都是想方设法地盘剥,何曾有过如此优待?
尤其是那条“县衙赔偿”,这要是传出去,天下的商人岂不是要疯了!
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自信,才敢定下如此惊世骇俗的政策!
“大人……大人之远见,经天纬地!下官……下官佩服得五体投地!”
主官的声音带著哭腔,他再次感受到了自己与陈默之间那如同天堑般的差距。
陈默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行了,去办吧,动静弄大点,让该知道的人都知道。”
他心里想的是,动静不大,那些手里有好东西的大商队怎么会来。
“下官明白!保证让全天下的商人都知道,我清河县,才是真正的经商乐土!”
主簿拿著那张纸,如获至宝,脚步都带著风,衝出了县衙。
一场由“购物慾”引发的商业革命,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在清河县拉开了序幕。
主簿和师爷將这几条政策奉为“兴商金律”,立刻组织人手,大张旗鼓地宣传起来。
他们不仅在南阳州府各处张贴告示,甚至钱雇了几个走南闯北的商队,让他们把这个消息带到更远的地方。
“清河陈青天,为天下商贾开太平!”
“入我清河,货物无忧!被盗被抢,县衙赔偿!”
“一年税免,两年减半!百年不遇之良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周边各州府。
一开始,大部分商人都是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是哪个穷疯了的县令在画大饼。
但很快,一些曾经去过清河县的商人现身说法。
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著清河县那平坦如镜的水泥路,乾净得可以席地而坐的街道,夜不闭户的治安,还有那个从不收礼、铁面无私的县令大人。
怀疑的冰山开始融化。
终於,一支来自江南,本打算绕道去京城的丝绸商队,抱著试一试的心態,將商路拐向了清河县。
当他们看到那传说中的水泥路时,他们震惊了。
当他们走进一尘不染的县城时,他们呆住了。
当他们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在县衙一个专门设立的“通商房”里办完了所有手续,只交了极少的登记费时,商队领头的老掌柜,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走了半辈子商路,从未见过如此礼遇商人、如此高效清廉的官府!
此地,当兴!
这支江南商队在清河县最繁华的东大街盘下了一间铺子,將五彩斑斕的江南丝绸、精美绝伦的苏绣掛了出来。
清河县的百姓何曾见过这等美丽的布料,瞬间引爆了全城。
仅仅三天,他们带来的货物就销售一空。
这个消息,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商队调转方向,如百川归海般涌向清河县。
卖香料的、卖珠宝的、卖瓷器的、卖异域玩意儿的……
清河县的集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膨胀、丰富起来。
一个月后。
陈默再次走上街头,立刻就感受到了不同。
人多了,声音也確实大了不少。
但他皱起的眉头,在踏入东大街的那一刻,便舒展开了。
空气中,不再只有糕点的甜香,还混杂著西域香料的奇异芬芳,南方水果的清甜气息。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原本单调的青砖黛瓦间,点缀著江南丝绸铺的绚烂招牌,西域珠宝店的异域风情,还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卖著稀奇古怪小玩意儿的铺子。
他走进一家茶庄,这家茶庄的伙计口音明显不是本地人。
“客官,想喝点什么?小店新到了顶级的武夷大红袍,还有今年的蒙顶甘露。”
陈默的眼睛亮了。
他隨手又走进旁边一家新开的杂货铺,货架上摆著一个黄铜製的机械小鸟,上了发条后,竟能模仿鸟叫,翅膀还会扇动。
“这个,我买了。”
陈默的心情豁然开朗。
街道上的嘈杂声,此刻听起来,竟像是一首名为“繁荣”的交响乐,顺耳了许多。
他提著新买的茶叶,揣著新买的玩具,悠哉游哉地回到县衙后院。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
他泡上一壶刚刚到手的大红袍,茶香醇厚,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味道。
他將那只会唱歌的机械鸟放在石桌上,听著它清脆的鸣叫。
远方街市的喧囂隱约传来,非但不觉得烦躁,反而衬得这方小院愈发寧静。
这日子,才叫生活啊。
陈默靠在躺椅上,愜意地眯起了眼睛。
也许,这个破系统,偶尔也能干点好事。
虽然,它的初衷总是那么的……让人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