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工业的脊樑!生產线优化!(2/2)
而航空工业部的反应也极快。他们派来的人,是航空设计院最年轻的总设计师之一,名叫李建峰。
林野见到他时,他正站在“燎原一號”旁边,背著手。
他约莫三十出头,穿著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头髮梳理得一丝不苟,眉宇间带著一股技术人员特有的骄傲与执著。
“林总工,久仰大名。”他转过身,主动伸出手,眼神里的审视多过客气。 显然,他对林野这个突然冒出来、甚至要“指导”他们航空工业的人物,充满了探究和一丝不服。
“李总师,客气了。”林野笑著跟他握了握手。
“不客气。”他摆了摆手,开门见山,“我这次来,是带著问题来的,也是带著我们全院的希望来的。”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標著“绝密”的图纸。
“这是我们最新设计的,准备为下一代高空高速歼击机配套的涡喷发动机,代號『泰山』。”
林野心里瞭然,看来,他们也遇到了“心臟病”的难题。
“但是,”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技术人员面对瓶颈时的苦涩,“设计是设计出来了,可最核心的涡轮叶片,和燃烧室的加工,我们用尽了所有办法,精度都达不到要求。”
“我们院里手艺最好的老师傅,用手工打磨,一个月,也就能磨出两三片合格的叶片。一架飞机要用上百片,这得磨到猴年马月去?”
他把图纸推到林野面前,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林总工,全厂都在传,你的『燎原一號』是神机,能点石成金。你帮我们看看,我们的『泰山』,还有没有救?”
林野拿起图纸,只看了一眼,就笑了。
这张图纸的设计很优秀,甚至可以说,已经摸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门槛。
但可惜,它的设计思路,依旧没有摆脱苏式设计的框架。
为了追求性能,把结构搞得异常复杂,对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要求,也达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
这是典型的,设计师不考虑工厂死活的“图纸上的屠龙术”。
“能搞定。”林野放下图纸,看著他,平静地说道。
李建峰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但是,”林野又补充了一句,“没必要这么搞。”
“什么意思?”李建峰愣住了,脸上的喜色瞬间凝固。
“李总师,恕我直言。”林野指著他的图纸,“你这个设计,太复杂,也太浪费了。”
“为了实现一个性能指標,你用了三个零件去叠加。为了保证强度,你把材料的性能压榨到了极限,几乎没有冗余。”
“这是一条死路。”
林野的话很直接,让李建峰的脸色沉了下来。
“林野同志!请你尊重我们的设计成果!这是我们整个设计院,几百个专家,熬了两年才搞出来的东西!”
“我尊重你们的努力,但不代表我认同你们的方向。”林野摇了摇头。
“真正的先进设计,不是做加法,是做减法。”
“是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可靠的工艺,去实现最强大的性能。”
林野没有再跟他爭辩,而是转身,从他的保险柜里,拿出了另一份图纸。
那是他回国之后,抽空画出来的,一整套全新的航空发动机设计方案,正是他为之命名的“崑崙”。
那份图纸和他那个人一样,每一根线条都透著一股极致的自信和从容。
他把它,轻轻地放在了李建峰的面前,就摆在他的“泰山”图纸旁边。
“李总师,你可以看看我这个方案。或许,这才是我们航空工业,真正需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