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图纸虽好,核心悬空!(1/2)
时间,在封闭的车间里,仿佛失去了意义。
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对这群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车间里的灯,二十四小时亮著。
绘图台前,永远有人在低头奋战。
角落里临时搭建的行军床上,总有人在和衣而睡,但睡不了三四个小时,又会猛地坐起来,抓起枕边的计算尺和草稿纸,像是梦到了什么关键数据,立刻开始演算。
空气里,瀰漫著一股浓烈的,由汗水、纸张、墨水和提神用的浓茶混合而成的特殊味道。
李建峰彻底疯魔了。
他已经连续三天没有走出过这个车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
他那张宽大的绘图台上,铺著一张足有两米长的巨大图纸。
“崑崙”发动机的总体结构,正在他的笔下,一点点地从概念变成具象的线条。
那三根史无前例的同轴转子,像三条互相缠绕的龙,构成了整个发动机的脊樑。
围绕著它们,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喷口……成千上万个零件,像精密的星辰,被他小心翼翼地布置在各自的轨道上。
他的身边,围著他的几个学生和助手,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亮得嚇人。
“老师,低压转子的第7级静子叶片角度,如果再调整0.5度,这里的气流效率好像能再提高百分之零点八。”
“不行!”李建峰头也不抬,手里的笔飞快地在另一张纸上计算著.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书海量,??????????????????.??????任你挑 】
“你只看到了局部效率,但这个改动会导致进入中压压气机的第一级叶片攻角超限,在起飞这种大迎角状態下,有失速的风险!记住,我们设计的不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盆景,它是一颗要上天拼命的心臟!任何时候,可靠性都排在性能前面!”
“是!”那个年轻的技术员被训得满脸通红,但眼神里却充满了信服,立刻埋头重新计算。
这种高强度、高水平的学术爭论,每时每刻都在车间的各个角落发生。
另一边,陈平教授也兑现了他的“乌鸦嘴”承诺。
他就像一个幽灵,背著手,在每个小组后面来回踱步。
他从不说话,只是看。
但他的眼神,比最锋利的刀子还要尖锐。
每当一个小组兴高采烈地完成一份初步设计,交到林野面前时,陈平都会默默地拿过去,戴上老镜,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
然后,他会用红笔,在上面圈出三到五个,甚至十几个他认为有风险的地方。
“这个涡轮盘的倒角设计,应力会在这里集中,长时间热胀冷缩,有疲劳裂纹的隱患。”
“这个轴承座的材料,用的是gh系列,理论数据是够,但考虑到实际生產中的杂质和加工误差,安全冗余不足,我建议换成性能更高,但更难加工的二號合金。”
“这个冷却油路的管道拐角太急了,高速流动的油液会在这里產生气穴现象,长期冲刷会造成管道穿孔,油路失效的后果是什么,不用我说了吧?”
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瓢冷水,浇在那些年轻工程师火热的头顶上。
但没人敢反驳。
因为他说的,全都是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工程实践经验。
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用无数次失败和教训换来的金科玉律。
就连李建峰,在几次被陈平驳回了设计后,也变得愈发严谨和谦逊。
他开始发自內心地佩服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头。
有他在,就像给狂飆突进的“崑崙”计划,装上了一个最可靠的剎车。
林野对这一切,乐见其成。
他把控著整个项目的方向和节奏,协调著各个小组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攻克那些只有他能解决的核心难题。
比如,那套前所未有的三转子电子协同控制系统的底层逻辑。
这玩意儿,在这个时代,连理论都没有。
林野只能依靠自己脑子里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结合现有的电子管技术,从零开始搭建。
一个个逻辑门电路,一个个反馈迴路,在他的笔下,构成了一张比发动机本身还要复杂百倍的电路设计图。
时间一天天过去。
在所有人的疯狂投入下,项目进展得异常顺利。
一个月后,一张巨大的,由几十张分图纸拼接而成的“崑崙”发动机总装图,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它就像一件完美的工业艺术品。
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力量感,每一个结构都闪烁著智慧的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