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压在心头的两座大山!(1/2)
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月,红星研究所进入了一种奇异的状態。
表面上,这里像一架被拧紧了发条的精密机器,高速运转。
白天,实验室和车间里人声鼎沸。
新採购的设备还在陆续进场,安装调试的口號声、各种仪器的蜂鸣声、技术人员为了一个参数爭得面红耳赤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嘈杂但充满希望的交响乐。
夜晚,研究所更是灯火通明,宛如一座不夜城。
从办公楼到实验楼,几乎所有的窗户都透出光亮,一道道身影被灯光投射在窗帘上,时而伏案疾书,时而起身踱步。
然而,在这片火热的表象之下,一股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却如同深秋的寒流,在每个人的心底悄然蔓延。
林野所长当初设下的两个目標,像两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所有人有些喘不过气。
王志邦教授带领的“短线”小组,负责攻关“锗电晶体”。
情况还算乐观。
依託原电子管厂在真空和材料提纯方面的一些老底子,再加上林野提供的、远超时代的改良工艺图纸,实验室里,锗电晶体样品的良率,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稳步爬升。
虽然距离小规模试產还有不少坎要过,但起码,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真正的问题,出在“长线”项目上。
钱华负责的半导体团队,要挑战的是“硅”这座几乎无人踏足的险峰。
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从零到一的创造。
“钱工,高纯度石英坩堝还是不行,拉出来的单晶硅,纯度始终差一个数量级!”
“超纯水设备又出问题了!管道的內壁材料有杂质析出,污染了整个循环系统!”
“光刻胶的配方又失败了,曝光之后,附著力根本不够!”
一个个坏消息,像雪片一样,每天都堆在钱华的办公桌上。
这位从总参技术部过来的、戴著黑框眼镜的天才青年,不过短短一个月,眼窝就深深地陷了下去,镜片后的眼神,充满了血丝和疲惫。
他带领的,是全研究所学歷最高、理论功底最扎实的一群人。
可现在,他们却被一个个看似基础的工艺难题,绊住了手脚。
从单晶炉的设计製造,到超纯水的製备,再到光刻胶的化学合成,每一步,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林所长给的图纸,指明了最终的方向,但通往那个方向的道路,需要他们自己用脚一步步踩出来。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而另一边,孙胜利负责的“相控??控阵雷达”课题组,更是愁云惨澹。
如果说钱华那边是“摸著石头过河”,那他们这边,简直就是“对著天书发呆”。
“相控阵”这个词,对课题组里的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一个近乎科幻的概念。
它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复杂性,让这群国內顶尖的微波专家们,望而生畏。
孙胜利的办公室里,黑板上画满了各种复杂的阵列天线结构图和相位控制公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