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7章 阿修罗族(1/2)
脑海中那声音再度响起,带著几分淡然笑意。
紧接著,原老缓缓道出此法核心真义。
“所谓慈悲,並非一味宽恕。”
“善者,助之;恶者,诛之。”
“天道昭然,因果不虚。”
“唯以雷霆手段显慈悲心肠,方能使眾生知敬畏,明正道。”
这一番话落下,紧那罗怔住。
他听得出这些话语中藏著异样意味。
表面是佛理,內里却似另有锋芒。
事实確实如此。
许凌渊所传之法,从来不是佛门正统。
他身为截教弟子,收藏诸多佛门典籍,只为洞悉敌手。
但他此刻赋予紧那罗的,並非那些讲究忍让、普渡的法门。
而是当年那位被封印於弒神枪中的黑羆上人——所创的另类佛道!
许凌渊手中的这套修行法门,源自“渊泉山”一脉的黑羆上人。那头名为“黑风”的黑羆早已正式入门,多年来隨侍师侧,得授真传,自然也將此法转赠於他。
许凌渊並非浅尝輒止之人,对此法潜心研习,反覆推演。到最后,只能由衷感慨——黑羆上人的確是个异类中的奇才。
其所创之法,虽根植於佛门体系,与正统佛理同源共流,甚至可说是深得佛意精髓。从某种角度看,他比许多灵山弟子更懂得何为“佛”。
但他所信奉的,並非须弥山上那尊尊金身、口宣妙法的“佛门”,也不是佛门二圣所立的教义。
他敬的是“慈悲”本身,是不假修饰、直指本心的“济世之愿”。
说到这里,便要提及一个早已存在的真相:
每一位圣人所走的道路,所立的法则,在本质上皆无可指摘。
元始天尊言秩序井然,长幼有序,尊卑有別——这条路走得通。
太清圣人主张忘情无爭,顺应自然——这条路也成立。
通天教主认为万物有灵,当为眾生爭一线生机——同样正確。
佛门二圣倡导普度眾生、慈悲为怀、超脱轮迴——道理本身亦无偏差。
圣人之道本身无错,出问题的往往是行道之人,以及他们对道的理解与实践。
因此,每一条大道都有无数种詮释方式。通常而言,圣人亲述的版本最为贴近真理。
但佛门却是个例外。
因其二圣並非通过传统修持证得果位,而是凭藉立下宏大誓愿,借眾生信念之力强行登临圣境。
正因如此,他们的言行与其所传之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嘴上说著慈悲为怀,背地里却不知有多少生灵因佛门布局而陨落。
口称眾生平等,可须弥山上佛陀高坐莲台,山下僧眾如尘如蚁,何来平等?
这般反差,使得三界诸多圣贤对佛门始终存有轻视之意。
就连阐教弟子,虽行事严苛,却仍恪守其师之道。唯有佛门,道与法分离,名实不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黑羆上人才得以另闢蹊径。
他在佛门根本之上,走出了一条迥异於灵山正统的新路——不求高坐云端,只愿踏足泥泞。
紧那罗本体乃金蝉子转世,自初生起便常闻两位佛祖讲法,耳濡目染,深入神识。
即便歷经轮迴,其灵魂深处仍能敏锐感知:黑羆上人这一脉佛法,与灵山传承有著本质不同。
若说灵山之法是:“居高临下,观劫渡人”,
那么黑羆之道便是:“投身浊世,以血洗尘”。
灵山教导:“先为牛马,后成龙象。”
黑羆所传却是:
“以恶制恶,以善护善——方显真慈悲!”
紧那罗心中泛起一丝异样,正因他察觉到了某种难以言说的违和。
耳边却忽然响起“原老”的声音。
“就像兰恆罗与兰那罗,你觉得他们有朝一日会弃恶从善吗?”
这声音平静地拋出问题。
答案其实早已明了。
佛门法力无边,渡化之术更是三界罕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