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电影受众群体(2/2)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戏烂人不烂。
吴迪这几天在片场闲坐着,脑子也没有停止运转,那两只明亮的眼珠子可都看着呢。
肉眼可见的,孟氏孤儿的成品质量和夫子那是不相上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比夫子还更烂一筹。
不要忘记,从根本上来说,古枚还是一位电视剧导()
演,虽然成绩一骑绝尘,但是,她的主业仍然是拍摄电视剧,她的电影拍摄经验还是很不足的。
能够把夫子这样高难度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老实说,还算是能拿到及格分的。
可是海哥……
那面对的情况可就截然不同了。
一则是,孟氏孤儿是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有情节,有结局,内核也算是有一丢阴谋诡计跌宕起伏的味道。
它本身就是具备一定的故事性的,那么,海哥要把这样一个故事改编成电影,本来难度就要比夫子那种个人传记类型的要低得多。
想想看,其实一直以来个人传记类型的电影都不容易得到高票房。不管你是打着什么样的旗号,如何宣传,如何营销,这种类型的电影是有先天的短板的。
只能说,在众多大牌明星的加持之下,不管是导演本人还是市场预测都对夫子这部电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滤镜幻想。
忘记了在高投资巨片的表象之下,夫子还是一部传记片,传记片历来是不容易拍的。
票房?
哈哈!
传记片有过那种东西吗?
老实说,你就是把全球的票房都算上,纵观众多的传记片,其中可以在票房上称雄的都寥寥无几。
毕竟,这种类型的电影其着眼点就是要讲述名人的一生,以他做过的那些伟大的事情作为线索,穿起整部电影。
从叙事结构上来来说,这种类型的电影,肯定是比较流水账的。你如何把一位名人他六十岁时候做的事调整到电影的前部,把四十岁时候做出的贡献放到影片的后部?
时间结构就把你的叙事结构给限制住了,你只能按照一个人他的成长轨迹来拍摄。
这样一来,观众们的视角就会比较单调,这也是很多传记类的电影明明是拍的不错的,但是却无法获得观众们的青睐,更无法获得高票房的最主要的原因。
毕竟,谁也不想掏了钱,进了电影院,反而睡了一觉吧!
那些传记类的电影老实说,真的助眠功效很强大,不是有很强定力的人,真的是扛不住。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古枚已经比众多沉迷于传记片拍摄的导演要成功的多了。
夫子的票房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总体上来说也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这就好像很多文艺片,自从开始立项,似乎就没准备让它赚钱,只要不赔钱就已经是功德了。
无怪乎某着名诈骗文艺大片,经过了一连串高难度的营销之后,竟然获得了一个亿的票房,从导演到投资人会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呢!
文艺片的投资才有几个子?
现在居然能够获得一个亿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