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叫苦不迭的考生(2/2)
“其三,军队正规化也可以让军队成为真正的国家公器,而不是某些将领手中的私兵,防止将领挟军自重,对于那种听宣不听调,阳奉阴违,乃至于敢造反投敌的将领,朝廷随时可以处置,说换就换。
“即便马上换一个新将领上去,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会下降太多,更不会出现新将领无法指挥老部队的问题。
“这便是标准化和家庭作坊的区别。”
众人闻言顿时连连点头,皇帝这话听起来确实有道理,但恐怕陛下更在意的还是第三条吧,防止军队变成将领的私兵,防止将领挟军自重,这才是长期和平的情况下,最应该注意的事情。
一旦鲁锦这种新军制推广开来,像是原历史的明末辽镇,洪承畴、吴三桂、左良弼那种将领军阀化的情况,应该就不会再次出现了,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正所谓凡事无绝对,如果朝廷出现制度性的崩塌,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历史上历朝历代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刚开始哪样不是好的,可最后不也都出了问题,不过真要出现制度性的崩塌,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还操那么多心干嘛.
冯国用这时又说道,“要是这么安排的话,那我没问题了,师级指挥部如此设置,既保证了兵力使用上的灵活性,还能多安置几个被裁撤下来的将领,相当于把旅级指挥官全都放到了师部做副官,也不是不行。”
言罢他又看了眼鲁锦,“陛下,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裁军和军改?”
鲁锦当即道,“没有足够的武器怎么改,总不能只改编制,让将士们还继续用长矛吧?”
接着鲁锦又看向了陶广义问道,“总装那边什么时候能量产新枪?”
陶广义立刻道,“盖厂房还是比较快的,设备也一直在制造,工人也有以前庐州铁厂造燧发枪的熟练工,可以把他们调过来当技术骨干,再招一些学徒工学习,最晚今年年末就可以开始进行试生产,明年开始正式投产。
“按照年产十万支的产能来算,那一个月就是8334支,一个月就能换装四五个团了,明年开始军改,绝不会耽误大军换装。”
鲁锦点点头,“那就明年正式开始军改,今年趁着还未改革,先把国内的最后一仗打完,总参那边要在一个月内拟定一份作战计划。”
“是!”夏煜当即答应下来。
众人听到皇帝这么说,立刻就明白了这话的意思,国内的最后一仗,那肯定是贵州和云南无疑了,看来今年就要对云南下手了.
散会之后,大家各忙各的,陶广义去督促兵工厂的建设,夏煜跑去策划收复云南的战役,张必先却在下值之后回到家中,他暂时还和陈友谅一家住在一起,陈友谅虽然去了南洋,但他的家人还留在建康,鲁锦不发话,他也不敢把妻儿接走。
秦淮河南岸的一处三进小院,陈友谅仅剩的一个续弦妻子阇氏,带着陈善、陈理两个儿子,还有张必先的一个儿子张堃住在二进,张必先则是和几个家将、管家住在外院。
这天从枢密院下班回来,他先是来二进的垂门拍了拍门,立刻有个丫鬟从里面打开,张必先当即问道,“几位小公子回来了吗?”
“禀先生,几位公子刚放学回来不久,现都在家中呢。”
“那你去通传一声,就说我找侯夫人和几位公子有话说。”
“是。”
侍女连忙去叫了阇氏和几个半大孩子,片刻之后,几人在二进的中堂里落座,张必先开门见山的说道。
“陛下最近下诏举行恩科,嫂嫂和两位公子可有听说?”
“听说了,不过此事和我家有何关系?”阇氏不解的问道。
“嫂嫂有所不知,此次恩科与那寻常科举进士不同,凡是考中之人皆会入新朝的理综班继续读书,便如历代的国子监那般,而且这个理综班还是陛下亲自教授,说一声天子门生也不为过,而且陛下对此事十分重视,一旦学成,将来各个皆有重用,故而我建议让大公子和堃儿都去考一下试试。”张必先直接阐明来意说道。
但阇氏却眨了眨眼,仍是疑惑道,“可官人如今已经封了沔阳侯,善儿将来也必定是要继承爵位的,还有必要让他去考国子监做进士吗?若是真做了进士,可会影响将来继承爵位?”
“这个,会不会影响继承爵位我不知道,但新朝的陛下自有一番规矩,大明的勋贵,爵位是爵位,职差是职差,爵位可以继承,但职位却不得世袭,公子就算继承了爵位,将来若要子承父业去参军,恐怕也得从底下的小官做起,估计也就是个类似总旗百户之类,想当将军也是要有战功才能升迁的,最多因为侯爵的身份比别人升的快些而已。
“而且爵位毕竟只有一个,又不能传给两个孩子,其他公子总要有其他的营生。
“我自己琢磨,这个理综班的进士应该不影响爵位继承,大明的文官又不是没有封爵的,这次恩科又是一条好出路,现在大哥远在南洋,他又让我看顾着嫂嫂和侄儿,我得知此事当然要如实相告。”
阇氏摸了摸陈理的头,有些犹豫不决,“可是现在善儿才13岁,理儿更是才刚刚五岁,理儿肯定是考不了的,他才刚刚开蒙,善儿倒是可以试试,可他能考得上吗?还有堃儿,堃儿去不去考,他也有12了吧?”
张必先当即再次说道,“此次恩科不考经史子集,也不考作文章,只考数学,尤其是那公输算经,善儿和堃儿这三年来都在陛下的长徒孟智方那里学习数学,你二人对这恩科考试可有信心?”
陈善抓了抓后脑勺,“回叔父,我虽然跟着孟先生学数学,可成绩在班上并不算出众,按照孟先生的说法,我现在也才学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也不知道这恩科出的题难不难,我怕考不上啊。”
张必先又看向自己儿子张堃,“你呢?”
张堃吐了吐舌头,“我学的还不如善哥快呢。”
张必先顿时瞪了他一眼,然后才对阇氏说道,“嫂嫂,要不先让他俩一起去考个试试,反正就算考不中也没什么损失,考上了却能做天子门生,将来前途可就大不一样了。
“而且诏书上不是还说,这明算科的恩科又不止一届,就算这次没考上,大不了下次接着再考就是。”
阇氏闻言只是略一犹豫,便点头道,“如今官人不在家中,奴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这些东西,一切就全凭叔叔做主了。”
“好,那就让他二人去考个试试,此事我来安排,嫂嫂尽管放心”
类似的一幕还发生在许多地方,这次的恩科,真要说在做官上能比得上正经科举的进士吗?那还真不一定,但诏书上说了,一旦考上就可以做天子门生,让陛下亲自教导啊,这却不是寻常科举进士能有的待遇。
能在陛下面前多露露脸,万一将来就飞黄腾达了呢?打着这种主意的人并不在少数,于是许多自觉算数还不错的人都纷纷前去应考,可这恩科考试,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
鲁锦虽然在全国设置了七个考点,但也不能让所有的考生都去这七个考点参加考试,为了避免参考人数太多,就先发了一道基础的入门题给每个县,只有答出这道入门题的人,才有资格到那七个考点参考。
结果众人看到入门题的瞬间,顿时就傻了眼,这是一道复合应用题,题中给出了一立方厘米铁的密度,然后画了一个双锥体的高炉,以及各种条件,最后问出铁的效率,以及原材料的消耗。
这特么.全国各地的考场顿时哀嚎一片。
其实这道题的难度真不算大,但涉及的知识点多,你得会算高炉容积,尤其是那个双锥体炉膛的容积,这是几何知识,还有焦炭、石灰,都未给明数量,你还得设未知数解方程,这是代数。
很简单的一道题,都是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知识点,也就是计算量比较大一点,但难度并未超出元末明初这个时代的数学水平,古代也是有方程的,叫做天元术,几何同样也有涉猎,叫做割圆术,祖冲之还算出过圆周率呢。
当然,即便如此,这道题对于元末明初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也还是太难了点,可鲁锦总共就招340人,不出难点的题怎么把人刷下去,他本来找的就是那一部分天才,也没想招一堆小学生上来,他要的是能干活的人,哪有时间慢慢教
就在全国恩科的考生都在叫苦不迭的时候,鲁锦去年派出去找矿的几个学生,也分别从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回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