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忠诚的南京(2/2)
待皇帝回来之后,才是午后在奉天殿召见南京群臣,夜里再赐宴南京百官。他们后来与刘公公对接过,反正之前应承的银子分文不差,最后甚至凑足了两千万两。他们的老爷子们齐声向皇帝保证,待御驾回京时,便在扬州悉数装船运往北京。
成敬自然是先谢恩,然后才问:“陛下,这不忠谨的如何死心?”
“倒是难为他们了。”朱常洛说着,“准备起来吧。朕先沐浴一下,换身常服。”
“恭送成公公。”邹义弯下腰。
“好啦,这边就都交给你了。”成敬说道,“陛下初到南京,我还是过去候着听差遣。”
朱常洛走到这南京乾清宫的殿门口,望着院中已经在布置的桌椅,目光随后往向更远处,缓缓说道:“不忠谨的,见到忠谨之臣民那么多,自然就死心了。十年了也没什么人敢做出头鸟,如今大势浩浩汤汤,眼见民心所向万众一心,他们不死心也要死心。”
也就这些天不便而已。
皇帝毕竟要从石城门一路穿街过市,去到南京仍保存完好的这座紫禁城。
成敬身上的担子很重,毕竟是御膳,马虎不得。随驾南来的内臣虽然在邹义的指挥下开始把关,但邹义对成敬当然要尊重。
朱常洛要的就是这种局面。
朱常洛进入了这南京紫禁城之后,则是藩王家眷们都在奉天门前迎驾。
而陛下则带着两个皇子站在外面的甲板上,负手傲立。
“陛下常常念叨,说幸亏有成公公镇守南京。”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朱常洛要做的就是把一部分旧勋臣、一部分官绅和富商与宗室捆绑起来,形成一个个方向的利益共同体。
好在南京紫禁城的坤宁宫本就有两个配殿,如今都准备好了。
诸王自然是良莠不齐,与他们结交的江南官绅之家也目的各异。
“恐怕不好安置,朝堂震荡?”朱常洛转头看了看他,“这却不是什么难事。下一步,各省总要改制的。那么多正二品实权总督省务和省令,还安置不了人?当然,那却需要他们德才能过推选。”
定下今年要南巡之后,首先是衍圣公奏请朝廷勾管祭田,如今又奏请改先师封号,朝廷正在议。
论面积,南京紫禁城比北京紫禁城还要大上不少。原先格局都一样,但几成一个正方形,东西更宽。
况且,让南京百姓们一睹天颜,亲见圣天子御驾抵达南京,对皇帝来说应该也是乐意的。
义兄和邹公公服侍在一旁。
如今吴养韬等人看着那么多王公和重臣齐齐跪迎,整个南京城俯首帖耳,心里自然只有一个感觉:哥们上船了!御驾船队在秦淮河面上排得很长,他们要等前面的龙舟先靠泊。
一路上,皇帝亲自莅临沿途书院,剖讲新学。
要不然仍旧是想方设法挤入官绅群体获得保护,把财富以兼并土地的形式做最保守的沉淀。
这么巨大的一笔银子,当然需要时间去筹集。他们几个小的随驾去广州,老一辈则要辛苦几个月了。踏足多少地方、与多少大家密谈,那是他们的工作。
这第一天晚上,自然就是皇帝和诸位仍旧在南京的藩王聚宴。
杀得江南富绅富商都血流成河只是最下策,那毕竟不利于大明整体新气象的塑造:朱常洛希望工商业群体的地位相对明确、提高,希望他们能信任国策,以更大的热情去从事生产制造而不必担心这部分的回报被剥夺。
“遵陛下旨意,往日里已经不再多耗钱财打理。如今诸多物件,都是各位王爷进献的。”
这确实是搭上大明新战略的大船,在随后的全面新政之中首先可保无虞,但也必须响应国策,与那些极端保守的做好切割。
在那边,朱由柱和朱由材两个皇子倒是都好奇地看着成敬,而后在他们母亲的吩咐下见过了成敬,说这是他们父皇当初受禅登基时的功臣。
“先说说诸位藩王。”朱常洛走回了殿中,“潞王他们奉旨北上之后,其余诸王这两年里是什么反应?”
南京紫禁城里,只有前面的三大殿及后面的两宫区域始终没有藩王能踏足。今天,被搁置已经不知多少年的南京紫禁城三殿两宫才重新拥有主人。
“潞王竟得封朝鲜国主,他们自然都心向往之。原本还是大多谨慎的,去年以来却再无戒惧,出宫结交的并不少……”
这边寒暄未毕,后面才看到龙舟驶入众人的视野。
南京没有王府改的书院,但南京有国子监,江南有许多书院。
御驾从洪武门进入南京皇城,随后才一路过承天门、端门、午门进入南京紫禁城。
到了乾清宫时,皇帝仍在沐浴更衣,他就先到了后面的坤宁宫看看那里安排得如何。
是夜,南京臣民注定是心情复杂的。许多人忐忑,许多人期待。
这是南京诸官们整出来的迎驾阵仗。
而谁都知道,皇帝这一次南巡的目的就是国政。广州那边的海贸博览会、藩邦朝觐,恐怕远比不上江南在大明新政面前何去何从更重要。
“是。”
皇帝带给南京城的只有紧张。
隐隐听到山呼万岁,过了一阵后面的船才开始动。而前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卤簿大驾已经开始移动。
皇帝要赐宴诸王,又从南京城内提前召了不少大厨来准备。
从战舰上下来的,是靖国公俞咨皋和他率领的护驾亲军。
天气炎热,一众人等盛装迎候,自然早已大汗淋漓。
其中,最前面的自然是一众藩王。随后,则是魏国公、宁国公等在南京的勋臣,而后则是成敬等内臣和南京诸部衙官员。
成敬在这里,也就近观察着这剩余诸王的表现。
皇帝盘桓南京的半个月里,要去无锡一趟,去东林书院。
顾宪成已经在南京呆了快半个月,这一夜,他先被请到了王徵等人面前,明日就要一同启程先去无锡做准备。
而几乎在皇帝后脚,吴时修、汪道斐等几个徽州大盐商也到了南京。他们提前遣人送过信,有些人要在南京见一面,有些人随后要到他们徽州府,与他们见一面。不行的话,他们随后还要去浙江,去江西,去福建。
同样,南京户部等部衙里,也有不少官员接到了来自扬州那边的信,他们也需要作出决断。
明天午后面圣之前,他们同样只有很短的时间去作出决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