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刘合营的过往(2/2)
所以韩晓康决定和对方平分这笔稿酬。
至于说以后再替袁海棠写稿子,到时候就看是谁写的,那笔稿酬就给谁,这样一来,大家算是也公平。
别过袁海棠。韩晓康去找林文良,想向他打问一下关于刘合营的情况。
自己以后要想卖一些比较金贵点的物品,光是一个小小的振兴区街道,恐怕是消化不了的。
尤其是要卖那些小黄鱼的时候,那就必须去县里,要么找“寄售商店”,要么找那些“不太白的二道贩子”。
要不然的话,真还没地方脱手。
“刘合营?”
拿着一饭盒白米粥、筷子上穿着两个杂面馒头的林文良,正在他的宿舍里吃早饭,“我肯定认识啊,振兴区就这么大一块地方,街面上稍微混的好一点的人,我哪有不认识的?”
韩晓康问,“那领导你知道刘合营,为什么宁愿舍弃公职,也得去当个无正当职业的闲散人员吗?”
“当然知道啊,当时这件事情,在整个街面上还引起了很大的哄动。”
林文良笑道,“其实要说这件事情,还是在于刘合营的性格方面有缺陷.他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有些时候,刘合营会为了一些和他毫不相干的事情,而大动肝火。”
通过林文良的介绍,韩晓康对于刘合营这个人,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他出身端正,家里以前就得公家人,只不过一直都是混迹于基层,也没出过什么大富大贵的人物。
据说,自打从刘合营的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刘家就在富顺县一带混迹于官场。
用旧时期的话来说,那就是经年的老吏。
无论换了多少任县长、区长,反正刘家一直都是六扇门里的实干人物,官职说大不大,但是在当地来说威望还是挺高的。
由于工作性质上的原因,刘家和一些会道门交情很深。
所以可以说刘合营家,属于典型的“杂色人家”,三教九流哪方面的人物,都跟他们能够攀得上一点交情。
但是刘合营家做事手段一向很温和,并不激进。
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辖区生活之人,多半都是本乡本土的老乡们,做事情谁也不能做的太过分,要不然的话,家里的柴草垛容易失火。
知晓其中利害、深谙凡事留一线的老刘家,他们世世代代在乡民们的眼里,虽说脾气一直都不大好。
但总的来说,为人还是比较正直、很是仗义的。
农耕社会,加上又是人情社会。
一直秉承着“法不外乎人情”的老刘家,只要犯事之人不是穷凶极恶之徒,他们一般都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经过世代不断积累,因此刘合营家在当地的口碑真还不差。
等到进入新时期。
虽然说很多治理观念和律法都有所改变,但那时候区公所也是需要向刘合营家,这种很是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城乡居民秉性,和他们之间千丝万缕复杂关系的老吏之家,来协助区公所进行日常管理。
更重要的一点是刘合营家在旧社会、刚刚要迈入新社会那一阵子,家里失了一次火。
这把火来的好哇,烧的及时烧的妙,烧的刘合营爹当时气的哇哇叫。
等到后来划定成分的时候,却又拍掌大笑,很是感激那场意外失火。
正是因为有了这场大火把刘合营家,烧的一无所有。
结果造成了刘合营家,最后成了个“城市贫民”的成分塞翁失马的典故,又一次得到的验证。
由于出身贫苦,虽然算不得根正,但也属于“可团结的对象”。
于是刘合营最终就被招进了区公所的“治管办”上班,成为了一名有正式编制的公家人。
后来,随着区领导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治理结构越来越熟悉。
最后刘合营被分流到“反私办”,负责打击那些见不得光的私人交易。
正是因为这次工作上的调动,让刘合营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变:都是些过穷日子的乡亲,他们所涉及到的经济往来、卖出买进,哪有多大的交易额?
振兴区的这些平民老百姓卖的东西没那么高端。
无非就是张大婶提了一篮子鸡蛋,却因为贪图鸽子市场上,能比供销社收购站多卖1分钱一颗。
所以她这一篮子鸡蛋,就没有进入收购站的柜台,而是私底下卖给了个人。
像这种事情,让老是梦想着心心念念抓大案要案、哪怕抓那些故意破坏工农业生产的坏分子,或者是小偷的刘合营,哪里提得起兴趣?
所以这家伙干起活儿来,那是一点都不积极。
甚至遇到有些从山里出来,变卖点野果蜜梨,想给他自个儿凑点学费的山里小孩,刘合营不但不会去踢他的箩筐背篓。
而且还不允许他的同事们,上前去批评对方私字一闪念、指出他这种行为是不符合规定的之类。
刘合营他自己不去履行职责,还阻挠别人干活?
这可就让同事们为难了:毕竟职责所在。
要说没碰到这种事情那就算了,还能说得过去,可眼睁睁的发生在大家伙儿的眼皮底下,不管肯定是交代不过去的。
就是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遇到的多了,渐渐的,刘合营就变得越来越不合群。
到了最后,他和同事们之间互相看不对眼,各自嫌弃对方不上道.
这就使得刘合营平常上班的时候懒懒散散、不积极,搞得同事们不喜欢他,领导同样也不待见他。
不过倒也不影响刘合营,继续呆在区公所里混日子。
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敢于不要铁饭碗的事情,是去年的“搜秋”行动。
“搜秋”,其实每年都有两次。
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搜查生产队社员们的家里,有没有私藏?
在这个时期可了不得,妥妥的重要战略物资,其重要程度只仅次于钢铁和桐油、蓖麻油。
像那些接到了种植“派购”任务的生产队,就是每年搜秋的重点对象了。
甚至就连临近的、并没有接到种植任务的生产队,同样也要接受检查。
而且这种检查非常的严格:生产队大队长通常会在某天中午,突然通知全体社员离开自家房屋。
大门不落锁,钥匙不随身。
然后区公所会从别的大队调派大批民兵,在区上的干部带领下,前去生产队里挨家挨户的检查。
这检查可不得了,那才真叫看一个仔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