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册封(2/2)
没有了东宫的两千长林兵,这一次的玄武计划,应当能够更顺利吧。
张亮在长安,一直给他秘密传信,长安的动静他基本上也算了如指掌。
皇帝明面对秦王说要封建成为蜀王,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一边又已经做好了李世民一平定杨文干叛乱回京,就要改封他为蜀王、南宁州都督了。
李渊还真是作死啊。
一次次的言而无信。
他要是真能听从李纲的劝谏,借着杨文干叛乱一事,把李建成贬去蜀地做蜀王,或许还真能保全建成、元吉这两家人。
就此立了李世民为太子,那李世民也就用不着兵变,他李渊还能安稳的继续做他的皇帝,
也许他的皇位以后不会那么稳当,权力可能要被太子李世民拿走许多,可起码能继续当皇帝,
总好过退位当太上皇强。
可惜李渊执迷不悟。
但凡有一点点可能,
李逸都相信,李世民是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的,兵变夺位,就算成功了,
甚至他手上不沾一滴血,
可也会背负万世骂名。
但,李渊一点机会也不给他,也只能是走这条路了。
其实,
大唐虽立国才五六年,但秦王东征西讨,功勋巨大,手底下早有了一个强大的军功新贵集团。
相比起李世民的犹豫,
秦王府这些人可没有一个犹豫的,大家都是毫不介意兵变的,只要成功,怎么成功的又有何干系。
只有秦王才会在意夺位正不正,
将士们只渴望建拥立之功,渴望在朝中更进一步,渴望封公封侯,把那些当朝权贵们拉下马,换自己上去。
如果不是秦王顾虑这些,那几年前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后,秦王党就愿意拥立秦王夺位了。
就算到了这一步,李世民决心武力夺位,
但他还是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宫变,就因为这样的冒险,能避免更大动乱,能把损失降到最小,避免新兴的大唐再因内乱而伤筋动骨。
如果不顾虑这些,
李世民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比如直接在太原起兵,到时打一个清君侧的旗号进军长安,
谁能阻挡?
可如此一来,从太原到长安,到时必然会有无数场战斗,
会有无数大唐将士,被迫同室操戈,
会有无数人流血死亡,
无数的百姓也会陷于战争的水深火热。
“精选五十骑随我进京,明日便出发。”
皇帝召诸总管进京,想要彻底解决儿子们争储之事,只怕想不到,这反倒是让他的皇位更加不稳了。
一众秦王党大将进京,每人就算家兵三五十,也能给秦王一下子增添数百上千的精锐。
···
长安,
太极宫金殿之上,
文武百官云集,
天子坐于御榻之上,
“宣,”
“宣突利可汗上殿!”
阿史那什钵苾身穿大唐的紫袍玉带上殿,连那索头辫发,都换成了大唐的簮发梁冠。
侍中陈叔达捧出一道明黄诏令,交给通事舍人崔敦礼宣读。
“於戏!”
“突厥部众,代居沙漠,元戎才举,龙城克定。三部种类,十角酋渠,咸袭冠带,俱为臣妾。”
“朕光宅六合,亭育万品,爰降大造,存其亡国,既复故庭,乃树君长。
惟尔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驸马都尉李思忠,器量明远,识用宏通,地称贵种,望高赐姓。
忠孝之节,简於朕心,明智之材,重於蕃落。
朕用是命尔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传之子孙,为唐藩屏······”
崔敦礼的声音宏亮,
册封突利为突厥大汗的诏书,宣读的是抑扬顿挫极富情感。
“上鉴自古,下观近代,守诚节者,咸保其国人,为凶恶者,必及於覆败。往,钦哉!
尔其鉴兹往事,祗听朕言,奉国以丹赤为先,御下以信义为本。勉正尔身,勤恤尔众,无昵邪佞,无远忠良,无恣骄奢,无趋贪暴,兢兢业业,以绥尔疆土。可不慎欤!”
突利跪伏殿中,认真聆听。
那一通册封诏书,他听的云里雾里,但也听的出这里面有警告之意。
当崔敦礼宣读完,
突利还撅着屁股伏在那好久,
直到崔敦礼提醒他接诏,
他赶紧大声谢皇帝恩封。
“臣李思忠,谢陛下恩封,臣等罪人,本当化为尘壤,幸遇陛下保全我们,而立臣为可汗,
愿千秋万代永远侍奉陛下、忠于大唐!”
皇帝笑着让他平身。
突利伏地再拜,“蒙恩立为部落长,只望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