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树倒猢狲散(2/2)
裴寂踏上了流放之路。
他忍不住回首,
也许再回不来了。
···
三天后,
裴寂妻子上表,向朝廷献出太上皇赏赐裴寂良田千顷、长安甲第一座,并献粮万石。
皇帝收下这笔进献,也同意了裴寂妻子要带儿女返回蒲州老家的请求。
皇帝让韦贵妃携赵王保傅崇义夫人许秀芝至裴家,赏赐了裴寂妻子一些绫罗绸缎,告诉他裴家儿女与皇家的联姻不变。
裴寂妻子带着全家离京返乡,第二天皇帝便把裴家献出的那座大宅,下旨赏赐给了刘树义。
刘树义是刘文静嫡长子,
当年裴寂和刘文静也曾是同事好友,可惜后来成了死对头,最终刘文静被裴寂所害。
如今,多年过去。
裴寂免官除名流放的三天后,皇帝下旨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其官爵。
令其嫡长子刘树义袭鲁国公之爵,还许下承诺,将来择一公主下嫁。
刘树义向皇帝提了个请求,
听说裴寂原来的府第,已献给朝廷,他想要这座宅子。
李世民虽已把刘文静旧宅赐还刘树义、刘树艺兄弟,但还是答应了他这个请求,
下旨将裴寂旧宅赐给鲁国公刘树义。
刘树义兄弟这几年也是历经世态炎凉尝尽人间冷暖,这次终于父亲冤案平反,追复官爵,刘树义还袭了鲁国公爵,又得到许诺将来尚公主,
自然也是很高调的炫耀了一番,
敲锣打鼓的来到裴寂旧宅,
在大门上挂上了鲁国公府的牌匾。
兄弟俩让仆人在门前摆了十几筐铜钱,不停的抛洒给来围观的街坊邻居们,向大家宣示着他们入主仇人旧宅。
他们遍发帖子广邀宾客,大办乔迁宴。
李逸在政事堂,都收到了刘树义的请帖。
“给他们选一套瓷器,到时送去,就当是乔迁贺礼,我公务繁忙,就不去了。”
刘树义兄弟行事张扬,李逸有些不喜。
刘文静死时,他们还年轻,经历过破家之苦,这几年的低谷后,适当的张扬一回倒也不全是坏事,但如果一直这样,
早晚也是要惹祸的。
他的办公室里,
马周正坐着喝茶,他在侍御史这个位置上表现很好,刚被皇帝提拔为治书侍御史。
“你这身绯袍穿上,可是要精神的多啊。”李逸笑着道。
“人靠衣裳马靠鞍嘛。”马周也笑。
治书侍御史,虽名字里也有侍御史三个字,可他原来的侍御史,乃是从六品下职。
而现在这治书侍御史,却是正五品上,是御史台的次官。
原本的名字是御史中丞,隋朝时避讳忠而改为治书侍御史。
在御史台职权很重,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
历史上中唐以后,御史大夫不常拜,御史中丞为实际御史台主官,多加衔入中书门下拜相,品级也升为四品。
马周年纪轻轻,已经成为御史台的佐贰,不得不说,除了个人的才能本事之外,关键还在于遇到伯乐。
他初遇李逸时,还只是博州助教,李逸征为幕僚。历练数年,名达秦王。
曾经的寒门落魄士子,
现在成了多少长安士人的楷模,多数人羡慕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更感叹他遇到了好伯乐,慧眼识君,大力提携。
堂后吏送来一份公文。
是裴寂家献出的一千顷地和一万石粮。
请示这些田、粮如何使用,尤其是那一千顷地。
这是当初太上皇攻入长安后,封赏功臣,裴寂功论第一,直接赏赐了十万亩良田和一座大宅。
这十万亩地,分布在河东、关中,都是良田沃土。
如今裴寂献出,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表态。
“裴寂也是老糊涂了,本来都已经致仕退休了,那就安享晚年,却非还要掺和是非之中,
又是上书反对朝廷限田、义仓粮等新政,又是还要暗里勾结妖人与太极宫私通,
敬酒不吃吃罚酒,
现在不得不割肉,断臂求生了,一千顷田地呢。”马周感叹着道。
李逸看着那份文件,
“可不止十万亩地呢,裴寂这一流放,他家原来隐匿的那些田地,可就都要清量出来了,
甚至是侵占的一些官私田,也得退还。
更别说,原来许多人把土地寄名他名下,以逃避赋税。现如今,肯定也要脱离裴家。”
“还有原先许多商贾攀附裴寂权势,依附于他,如今肯定也会脱离。”
就好比长安有名的粟特胡商康婆,就是在裴寂成为大唐开国宰相后,主动依附,成了裴寂的国官大农。
康婆的生意,摇身一变就成了裴府的生意,依附于裴寂权势,康婆只要把利润部份上贡给裴家,这买卖就能无人敢动。
这样的情况很多,都是官与商的勾结。
当裴寂倒下,那群依附他的商人,自然就会脱离,另寻靠山。
事实上,康婆现在就已经透过关系,主动向李逸寻求依附了。只要李逸同意,那康婆的生意就依附于李逸名下,
李逸只要罩着康婆,则每年都能获得大量的进贡。
也就是相当于在他生意里占干股了。
只不过,李逸早听闻康婆这人依附于裴寂,在商界很霸道,李逸对他不喜,直接拒绝了。
马周压低声音,有几分好奇的问道:“裴寂,能抵达静州吗?”
李逸点头,“嗯。”
“哦。”马周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