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奏对(下)(2/2)
“这也是老成谋国的话。”朱常洛咽下一口唾沫,声音有些发干。“不过你说的这些,朕也考虑了。朕以为,户部分司衙门和地方行政衙门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于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关系,也就是相辅相成,但互不统属。户部分司衙门,受其上级户部分司衙门,以及户科给事中的监督与领导,专司钱粮解运、入库仓储、统计审计、账目编制等事。而地方行政衙门,则仍管钱粮征收、春秋祭祀、治安教化、工程营建等地方庶政。”
“也就是说,”方从哲眉头微蹙,几乎是调动全部的脑力,在理解皇帝的意思。“这个外派的户部分司衙门,不负责到各地征收钱粮,更多的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没错。各项税赋的征收,还是依循旧例,由地方行政衙门具体执行。”朱常洛点点头。“朕说得再直白一些,下级户部分司衙门,只对上级户部分司衙门负责,受其上级户部分司及京师户部指导与领导。它们层层落实执行的,也是京师户部制定的税收计划。在地方上,他们只管行政衙门有没有把户部拟定的税收计划完成。”
“在税赋征收之外,户部分司不得干预地方行政衙门的日常事务。若户部分司衙门和地方行政衙门,在税赋额度、征收方式或地方预算核算等诸多事项上产生分歧,双方皆可各自具文,逐级上报上级衙门解决。如果实在无法解决,也可以由布政使司以及省级分司,上达户部,最终由户部会同户科、内阁议处,或由朕亲自裁断。至于品级.”朱常洛从王安的手里接过一盏温水,饮下后接着说:
“县一级分司,可定为八品或九品;州一级,可定为六品或七品;府一级,可定为五品或六品。”
朱常洛曾经想过,直接把包括收税在内的税务工作,全部从行政体系里独立出来。但是细一琢磨又觉得,以大明朝现有的经济基础来说,这一步的跨度可能有点太大了。
虽然大明不乏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尽管一条鞭法之后,实物田赋改以货币形式征缴,但是夏税秋粮、官收官解、逐级解运的流程,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税收落到基层,就是管粮的胥吏下到村社,按照黄册上的记录征收相应的税赋。
换言之,县一级衙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征收夏税秋粮,然后交上去。如果直接将收税的职能剥离出来,就相当于是把县衙的职能砍了一大半。因此,深思熟虑之后,朱常洛决定将户部分司的职能限于,统计审计、监督管理,其行政级别也应该低于驻地的行政衙门。
“这样的话,县一级的户部分司,就应该挂照磨、或者检校的官衔了。”汪应蛟说。
“不要这么死板嘛。就不能重新编一些新的官职吗?”朱常洛把手里的茶盏递还给王安,接着伸手在身前扫了一圈。
“新的官职?”汪应蛟下意识地对皇帝的动作感到疑惑,但很快他便明白,皇帝的这是让宦官给他们也上一杯水。
“既然这些衙门是为了整顿财政税收而设,那就以‘财税’二字开头。”朱常洛笑着说,“县一级叫财税司,主官是司正;州一级叫财税局,主官是局正;省一级叫财税厅,主官是厅正。副手比主官低两级,名称由‘正’改‘副’就好。”
方从哲从宦官的手里接过水,谢恩喝下后问道:“臣请问皇上,这三级分司的官员,也是走吏部的程序任免吗?”
“当然,既是文官,就应该由吏部任免。”朱常洛理所应当地说。
方从哲又拱手:“启奏皇上。按照惯例,八品或九品官,比如县丞、主簿、典史,都是由布政使司衙门任免。吏部只是备案,通常不干预具体人选。但您刚才说,县一级的财税司高不过八品,低不过九品”
“那就特事特办。”没等方从哲说完,朱常洛便插话道,“就算是县一级的财税司那也是户部分司,要是照例由布政使司任免,那不就成了布政使司的下级属官了吗?”
“皇上圣明!”方从哲接着问,“那这个财税司的官员,又要从哪些人中铨选出来呢?”
“还能是哪些人,当然是读书人啊。”
“臣想请问的,就是从哪些读书人中选。”
“你到底意思?”
“回皇上。”方从哲说,“吏部通常只在进士中铨选官员,进士仕宦生涯的起点通常是七品县令。少有的八品官,也是行人司行人这样京官。如果让吏部从进士中,铨选这个八九品的司正、司副,去地方上给县令做辅助,恐怕不甚妥当。而且常科每三年一届,每届至多不过考取三四百人,如果分一部分人去做这县一级的司正、司副,也没那么多人才。”
“这”朱常洛倒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方卿你有什么高见吗?”
“副榜。”方从哲既然敢当面提问,就不怕皇帝反问。“臣以为,可以让会试副榜贡士到各地担任财税司的司正或者司副。”
“副榜.”朱常洛沉吟道,“就是在正榜之外单独列名,但不参加殿试的那些人?”
“是的。”方从哲终于找到点儿谏言感觉了,他的身子挺得异常板正。“按照惯例,这些副榜贡士,可以继续参加下一届会试,也可以直接被任命为地方的学官。臣以为,让他们去做这个外派的低级户部属官,再合适不过了。”
“嗯。就这么办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