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超铀风波!镧锕二系!各显神通!另(1/2)
第684章 超铀风波!镧锕二系!各显神通!另辟蹊径!居里夫人的biji
法国,镭学研究所。
伊蕾娜夫妇正在进行超铀元素的研究。
这个实验是典型的物理和化学结合实验。
用中子轰击铀元素是物理过程,但分离核反应产物是化学过程。
得益于量子力学的诞生,如今的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化学家们对于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就是只需要通过研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就能从理论上预测该元素的性质。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比如氯气有毒,极其活泼,这是因为氯原子有极强的氧化能力。
所谓氧化能力就是指“夺取电子”难易程度的能力。
一个元素越容易从外界夺到电子,则它的氧化能力越强。
但是为什么氯有氧化能力,而且它的氧化能力比氧还强呢?
有了核外电子排布理论后,就可以解释了。
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而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
而原子都有想保持核外电子稳定状态的趋势,8个电子就是一种稳定状态。
因此,氯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就比氧更强。
所以,氯原子的氧化能力更强。
按照这种理论,化学家们对元素周期表的所有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这15种元素,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虽然存在细微的差别,但是其化学性质却极其相似。
因此,化学家们把这些元素单独组成一个系列,占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个位置。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镧系元素】。
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
乍一看,好像很陌生。
但它们还有另外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名称:稀土元素。
镧系元素都是稀土元素的成员,它们在高精尖领域,尤其是国防、电子、新能源等方向,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稀土元素的交易是严格管制的。
稀土元素之所以珍贵,一方面是这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极其分散而且含量很少。
另一方面则是分离提纯的难度非常大。
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类似,常规方法很难分离。
除了镧系元素外,化学家们又发现了一组类似的元素组,那就是【锕系元素】。
目前的锕系元素只有4种,分别是:锕、钍、镤、铀。
而在后世,完整的锕系元素同样有15种,从89号元素【锕】一直到103号元素【铹】。
包括:锕、钍、镤、铀、镎、钚、镅、锔、锫、锎、锿、镄、钔、锘、铹。
前面说过,锕系元素中,前6种元素都是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后面的则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当费米发现超铀元素后,化学家们类比镧系元素,很自然地就联想到,93号和94号超铀元素肯定也属于锕系元素。
因此,超铀元素的化学性质和锕、钍、镤、铀的性质应该是类似的。
这就导致分离非常困难,哪怕是顶尖化学家也不敢保证。
也许忙活一两年都是无用功。
所以大家都很理解费米没有真正提纯出超铀元素就发表论文。
从超铀元素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几个可行的分离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萃取法”。
该方法是利用元素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比如假设反应产物是和脂肪,那么就可以将其置于油和水的混合溶液中,然后静置等待水油分层。
这时,溶解在水中,而脂肪溶解在油中,于是两个产物就被分离了。
然后,再通过其它办法将从水中,脂肪从油中取出来。
第二个方法是“沉淀法”。
顾名思义,就是想办法将溶解在溶剂中的超铀元素变成沉淀物分离出来。
比如在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那么钙元素就以碳酸钙的形式沉淀下来,就可以分离了。
第三个方法是“离子交换法”,也称“吸附法”。
有些特殊的物质,比如树脂,对于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性。
这种吸附性来自于树脂的分子结构很特殊,需要一个特定的金属离子才能保持稳定。
因此,树脂会吸附重金属离子,交换出本身携带的原子。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化学的特点就是变化复杂。
没有哪个是绝对最好的。
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面对锕系元素性质相似这个难题。
比如,在萃取法中,也许超铀元素和铀元素会溶解在同一个溶剂中,比如都溶解在水中,萃取法就失效了。
但相似毕竟不是相同,总归还是有一点差异的。
也许超铀元素能极少量溶解在油中。
因此,这个方法需要水磨工夫,且非常考验实验者的耐心。
更重要的是,中子轰击铀的产物中,不仅有铀和超铀元素,还可能有从82号元素【铅】到91号元素【镤】这些核裂变元素。
总之,要想单独分离出超铀元素,极其复杂和困难。
此刻,伊蕾娜和约里奥夫妇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从产物中将超铀元素分离出来,哪怕只分离出一点点也行。
可惜,他们又一次失败了。
约里奥挠了挠头,苦笑道:
“怪不得费米教授那么纠结,分离超铀元素确实太难了。”
“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发表相关论文。”
伊蕾娜没有回话,自从婆罗洲回来之后,她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她忽然说道:
“能不能不化学分离,直接测量产物呢?”
哈?
约里奥一惊。
“要怎么测量?”
伊蕾娜回道:
“锕系元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因此超铀元素也应该有放射性。”
“如果我们能测量出半衰期和现有元素的半衰期都不同,那岂不是能说明是一种新元素?”
哗!
约里奥闻言,恍然大悟!
“这个办法好啊!”
“测量半衰期可比化学分离简单多了。”
夫妻俩说干就干。
很快,他们就得出了结果。
然而,这个结果却有点奇怪。
约里奥看着手中的数据,喃喃道:
“半衰期3.5小时的新元素”
“这看起来怎么有点像是90号元素【钍】的同位素啊。”
“难道产物不是超铀元素,而是钍?”
由于目前大家使用的都是天然放射性源产生的中子轰击流。
所以各个研究团队的中子数量、速度等性质都不一样。
甚至同一团队的前后两次实验都有可能不一样,因为撞击过程本身是不可控的。
这就导致,每次的实验结果都是全新的,没有什么参考性。
约里奥被自己的猜测吓到了。
作为镭学研究所的成员,他对于各放射性元素的性质了如指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