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文字狱引发的满汉之争(1/2)
第367章 文字狱引发的满汉之争
嘉庆以北京城为中心掀起文字狱。
虽是文字狱,但嘉庆还是做了收敛。
圣旨原文明确只抓贩卖出版《大清淫僧传》小说的书坊,还有一些明知故犯去买书的文人看客,剩下实在不知情只是跟着看过小说的,可以酌情从轻发落。
毕竟嘉庆的仁厚贤名是历史出了名的,这可能源于嘉庆的母亲算半个汉人,而嘉庆的启蒙老师又都是朱珪这类道德水平较高的汉官名臣。
只是,嘉庆做了收敛,这案子的主审官却是臭名昭著的纪晓岚纪大人。
什么?
万岁爷要搞文字狱?
这他纪晓岚在行啊!
乾隆用于禁锢文化的《四库全书》,都是纪晓岚负责主编修撰。
这《四库全书》被清粉吹成文学巨作,还与《永乐大典》相媲美,不能说完全没水平,只能说纯纯就是万恶之源。
乾隆先以修撰旷世巨作为名,收录借阅天下珍惜藏书,接着修完了《四库全书》,马上就把所有藏书变成自己私有物,就连《四库全书》都进行了严格封藏,不许天下人阅览。
这么一波操作搞下来,民间藏书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天下的文人都被乾隆这波不要脸的操作干懵了。
所以,不就是文字狱嘛,纪晓岚很有经验。
不光他有经验,已经被嘉庆送去河南,眼不见为净的刘墉比他更有经验。
刘墉,后世历史剧里的大清官,同样是靠着扩大文字狱来抓人立功,才能被乾隆看上重用。
总结,两条狗罢了!
有了纪晓岚的主审,又有部分“揣度圣意”的心思,还以为嘉庆是刚亲政,不方便口头上大兴文字狱,那就只能他们做臣子的代劳了。
说不定办好了,万岁爷一高兴,就给他抬旗当奴才了。
短短数日之间。
嘉庆原本只是想禁了《大清淫僧传》的传播,并不打算真的大兴刑狱,但经纪晓岚之手,抓的人越来越多,事态迅速升级扩大化。
本来还只是以京畿附近州府郊县为主,半月之内范围就快速波及到了直隶全省。
先是查封印刷书坊,接着又是大肆抓捕买书看客,到后头就算听过小说,抑或是收留过小说看客、听众的场所,统统都被官府查封。
他们的家族也受到牵连,那些书坊的幕后老板,一个没落下,全部被扒了出来下狱问罪。
抓完了这些看小说卖小说的,又轮到地方官员。
理由就是他们纵容治下有此邪书传播,就算不知道那也是失察之罪,理应弹劾革职下狱。
到了这时,邪书问题已经不再重要,嘉庆朝的第一波党争倾轧正式开始了。
每天都有大臣相互攻讦,先是攻讦直隶的地方官,把地方官拉下马后,又接着拉他们的上司,拉他们的提携之人。
不光汉臣之间互咬,那些满大臣、蒙古大臣同样也没闲着,这样好的内斗机会,怎么能放过?
不要以为八旗就一定团结了,就算高贵的满洲八旗、上三旗之间,那也会出现利益上的分配不均。
蛋糕就那么大,你多吃一些,那我就少吃一些。
偏偏所有人都是不嫌撑的饿死鬼,宁愿自己撑死,也不愿意把多出来的利益分给别人。
大成赢学第一条:两边输强过一边单赢!
这么搞下来,嘉庆亲政后特地没有大动干戈,只是杀了一个和珅,勉强稳定住的京师政局,因为一场文字狱而土崩瓦解。
这波由文字狱引发的党争,经过时间上的发酵,迅速演变为新一朝的满汉之争。
嘉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出面制止,但他能力确实有限,完全没法平衡、也无法分辨这些满汉大臣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又是真的忠肯为国。
汉臣言辞恳切,拿出证据弹劾满臣,满臣就一把鼻涕一把泪,跟嘉庆哭诉亲缘关系和祖上战功。
汉臣用绝招一心求死,满臣就自请愿去宁古塔戍边。
乱,太乱了!
京师朝局乱就算了,地方同样也捞不到好。
就拿直隶地方来说,被抓的地方官员太多,比较靠南的南皮县干脆县令、县丞都被弹劾下狱,现在的南皮县就剩一个主簿、一个典史管事。
关键南皮县又太靠南了,对那些被抓被查封的书坊负责人以及小说读者的处理还没到位,这些人现在全挤在县衙大牢,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