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繁华”江南(2/2)
外蒙古、东三省就更不用说了,前者被伪清压榨的直接脱离了,对伪清简直是恨之入骨,还恨屋及乌的把当时的中国给恨上了。
东三省可是伪清的老家,愣是到了清末没办法了,才得到了开发,而后转头就被清倭宗给卖国送出去了。
好家伙,卖国就算了,卖的还是自己老家。
真是哄堂大孝了!
伪清立国后为了做到压制江南,控制边疆,维持八旗这股比朱明宗室还要庞大臃肿的吸血集团,对江南采取高压统治,攫取所有的财国富盈余。
伪清的压制具体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伪清甚至在江南设置多个织造处,严苛到了规定每户只能生产多的少生丝,拥有多少纺织机器,再根据商业产出攫取能攫取的全部利润,让商人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或者建设工厂。
这样一来,江南的工商业就会始终维持在无法扩张,又无法真正倒下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伪清的江南那么繁荣,也还是没有诞生“资本主义萌芽”。
唯一的广州十三行,纯特么乾隆老狗的白手套,帮他垄断敛财的工具人。
江南工商业始终紧缩,过量涌入城市的人口,难以转化为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他们又不可能回到农田,那就只能变成乞丐游民,进一步破坏生产关系。
麻烦是真麻烦,反正聂宇听完头都大了!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实际也经历了差不多的流程,先在地方快速兼并吞噬土地,把土地变成工厂,逼迫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化全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储备,再推动工业革命发展。
现在,伪清帮大汉完成了前半部分,但只做了一半,还留下个烂摊子交给大汉来收尾。
聂宇听懂了,终于真正重视起来问道:“这就是先前说的要重定商业法?”
“对,”林文昌点头说道,“分田是第一步,优先重新分配江南的田地,让抛荒的田地重新是荒复熟,还要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江南多平原沃土,只要水利时常维护,土地能时常开垦,那分完田以后应当不会太缺地。”
林文昌说完第一条,没再继续,躬身退了回去。
已经等待多时的商部尚书吴泰宁,适时的上前说道:“做完了第一步,下一步便是重定商业法了。”
“江南人口对比几十年前,已经翻了几番,林尚书刚刚说的不太缺地,只是建立在城市人口与乡镇人口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回乡分田,那土地肯定还是会不太够分,须得继续开垦熟地,但这也不实际,熟地开垦总有极限,江南平原并非无穷无尽。”
“所以,就需要大王重新改定商业法,原来的商业法虽已经对比伪清较为宽松,但要想工商业有所发展,甚至做到大王要的‘工业革命’,这样的宽松实际还是不太够。而且,宽松的第一步,便是请大王立刻开海,开海大事已经不能再拖了。”
吴泰宁的主意已经很明确,就是改革商业法来刺激民间僵化的工商业,让其重新蓬勃发展。
工商业能够发展,就会带动民间建立工厂,工厂出现就会吸纳无业的游民乞丐,转化为工厂的劳动力。
既能解决城市乞丐游民的不稳定因素,还不用耗损国家的财政,又能促进工商业进步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多财政收入和岗位。
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吴泰宁现在也能理解之前汉王送书给他们,要他们去学习那些国家的经济学了。
之前以为纸上谈兵,确实也是纸上谈兵,但对比工商业极为落后的当前时代,聂宇拿出来的经济学类书,简直就是经世致用的经典教材了。
明明一分钱没出,却能解决江南问题,还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聂宇听完认真说道:“既然如此,商部、户部尽快的拿个章程一起递上来,孤再下旨酌情施政!”
“臣遵旨。”
二人齐声拱手应命。
吴泰宁又问:“大王,那这开海……”
聂宇笑道:“开海大事,孤心中已有计较,商部回头先去拟定一下,看看具体先开在何处港口?”
吴泰宁听到一个“先”字,就知道妥了,大王没有想着敷衍,而是真准备全面开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