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佛(1/2)
第441章 佛
长安是前秦、姚秦的都城,姚兴在最后一刻主动投降,城中产业得以保存。
羌人、氐人擅长制皮,新造两万件羊皮裘、皮履不是问题,只是时间有些匆忙,刘义兴贴下榜文,向民间购买。
短短两日,就收上来七千多件皮裘、皮履。
大部分都是长安百姓无偿赠送,没有现成的,就宰杀自家的羊,剥皮送给官府。
赫连勃勃凶名赫赫,无论羌人氐人汉人,只要落到他手上,都会生不如死。
因此非常支持对胡夏的战争。
刘道规攻灭姚秦时,说不放弃关中,就真的不放弃关中,还将晋室迁入长安,与关中父老建立了互信,得到他们拥护理所应当。
不过关中大战连年,百姓手上没多少油水,虽然弄到了七千多件,缺口仍然很大。
非但御寒的冬衣紧缺,粮草也是一大问题。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一次要彻底剿灭胡夏,前期动员五千精骑和两万羌军,后期天暖之后,还要出动大军,从河南地缴获的牲畜,填补不了这么大的缺口。
关中持续了几年旱灾,府库本来就空虚。
修河渠、开垦荒地短期内难以见效,现在从淮泗、荆襄转运,时间来不及,冬天转运效率太低下。
连一向足智多谋的刘穆之都束手无策,“今年重创赫连勃勃即可,先灭西秦,以为长久之计。”
“毛德祖以自身为饵,方才引诱出赫连勃勃,错过这次机会,以后要更大代价寻到他们,我们难,敌人更难。”
从内政上考虑,刘穆之所言老成谋国,但从军事上考虑,这一次不能留下赫连勃勃,以后很难再有这种好机会。
刘道规非但要灭胡夏和西秦,还准备挟大胜之势,顺手杀入河西,灭了二凉。
北魏虽然惨败,但拓跋嗣全面收缩,默默在代北和漠南舔舐伤口,最近还弄出一个什么“南失北补”之策,目光转向同出一脉的穷兄弟柔然,出兵劫掠草原的人口和牲畜,填补魏国。
刘道规平定刘毅之乱时,拓跋嗣也没闲着,率三万骑出征漠北,大破柔然,掠牛羊二十万,虏青壮三万而归。
汉国在这个时候被赫连勃勃拖住,就给了魏国喘息之机。
赫连勃勃凶残狡诈,非常擅长袭扰劫掠,姚秦的国力就是被他这一手消耗一空的。
太极殿中一片沉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两年刘道规办的事太多了,迁都、平定内乱、迁关东人口填关中,到处都要消耗钱粮。
等了半炷香功夫,还是没有想出办法,刘道规心中一叹,看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正要开口,殷仲文眼珠子一转,举起笏板道:“苻坚姚兴在位时,都曾大兴佛门,姚兴在长安修佛塔,在皇宫中造波若台,关中事佛者十室而九矣,佛寺遍及各郡各县,广开良田,蓄养僮仆而不上缴租赋……”
非但苻坚姚兴大兴佛门,从石虎时代起,佛门遍及天下。
江左的士族高门也是如此,孝武帝司马曜、琅琊王司马道子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王恭为北府都督时,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江左士庶怨嗟。
连国家大事都有比丘尼支妙音的参与。
“诸位意下如何?”刘道规心中暗赞。
殷仲文除了舞文弄墨,肚子里面的坏水也不少。
封恺第一个响应,“佛道背弃圣人教义,只会蛊惑愚夫愚妇,祸乱天下,天师道便是前车之鉴,关中佛寺如此之盛,多为藏污纳垢之所,不应成为法外之地,臣建议核查僧众、清丈田亩!”
王尚拱手道:“佛门坐大,其害不亚于豪强,放僧邸粟,兼并良田和僮仆,尾大不掉,臣赞成此事。”
刘穆之虽然默不作声,但沉默本就是一种态度。
刘道规目光转向殷仲文,“此事就交与你办,我给你三千骑兵,一定要办的彻底。”
“臣领命。”殷仲文心领神会,他之前在荆襄处理过豪强,有过这方面的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