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Creusot400冲压机,苏日哈勒钦河空(1/2)
第567章 creusot400冲压机,苏日哈勒钦河空战
方文走进厂房中。
厂房内顶部天窗透射进来的光束,照射在空气中漂浮着细密的粉尘上。
而光线所至,就是今天的主角,creusot400冲压机。
那是一台巨型四柱式冲压机,机身布满复杂的齿轮、管道和铆钉结构。
顶部悬挂着起重设备,带着勾环的链条垂落挂在机器上面,机器正面可见有些模糊的金属铭牌。
方文看着这台设备,心里恨不得马上开机,用机械感知来了解下其内部构造和运行情况。
负责本次交易的技术工程师勒梅尔介绍道:“这就是creusot400,液压式辅助冲压机,液压式冲压机是种新技术,目前只有西门子.舒克特公司和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有这种技术。我们仿照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技术研发了这款冲压机。”
方文惊讶道:“那怎么没有继续使用?”
勒梅尔解释:“液压式冲压机是以液压柱塞泵提供压力,通过液压缸直接驱动冲压滑块,可实现“慢压”,适合成型复杂曲面零件。但是.”
勒梅尔下意识看向杜邦,在考虑要不要将实际情况说出来。
杜邦点头,随即,他继续道。
“它的动力效率低下,能耗过高.”
在其讲述下,方文明白了为什么creusot400处于闲置状态。
这玩意,和未来的液压式冲压机比,非常原始。
再加上是施耐德公司自行研发的初代液压式冲压机,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是:动力效率低下,能耗过高
液压泵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逸浪费,也让机器温度大幅提高,必须通过水冷方式降温。
而从电机驱动液压泵到液压缸输出压力存在明显延迟(约 1-2秒),无法实现机械冲压机的“瞬时爆发力”,导致冲压速度远低于机械传动机型。
它的工作效率为每分钟仅 1-5次,而同吨位机械冲压机能达 10-20次。
它还要大量电能支持,需持续运转大功率电机维持系统压力,即使停机状态也需保持低压循环,单位工件的能耗是机械冲压机的 2-3倍,对工业电网不稳定的地区极不友好。
第二个问题是:精度控制差,稳定性不足
因为是‘慢压’成型方式,需要工人有非常熟练的操作,不然会产生压力波动,导致实际冲压压力偏差±5%-10%。
加工厚钢板或高强度材料时易出现“欠压”(工件未成型)或“过压”(模具损坏)。
定位精度低:液压缸活塞的运动精度受密封件磨损、油温变化影响,滑块下行终点位置误差可达±1-2毫米,而机械冲压机仅±0.1-0.5毫米,因此无法满足精密零件(如炮弹弹体、飞机蒙皮)的加工要求。
简单说,这只是个实验机,不光能耗高,维护成本高,操作难度大,还无法进行匹配性大规模生产。
所以才会被封存,不再使用。
方文心中的兴奋在听到这些解释后,逐渐冷却。
特别是听勒梅尔说不能用来冲压弹体和飞机蒙皮,他很失望。
自己买冲压机不就是为了能够自行生产弹体和飞机蒙皮吗,如果这都做不了,买来有何意义。
但他也听出来了,对方说的不是绝对,而是操作难度很大。
为此,方文决定亲眼看看设备的运行情况。
他出声道:“可以开机运行下吗?我支付开机和冲压过程耗费的费用。”
“可以。”杜邦点头,让勒梅尔去找人。
半个小时过后。
勒梅尔带着一队技术工人过来。
他介绍:“这些就是以前用过creusot400冲压机的人,我让他们按照以前的工作流程开始操作。”
方文点头,目不转睛的看着。
工人们接通电源,启动液压装置。
这个过程有点慢。
过了阵,设备启动,他们拿来冲压件开始演示。
等第一个冲压机演示完成后,方文出声道:“我想参与冲压制造过程,可以吗?”
杜邦愣住,没想到拥有泰山航空的东方富豪会想要亲自操作机器。
“当然可以,但我建议你不要接触冲压件,就操作液压泵控制器。”
方文同意了,随即,他与工人们交流一番后,开始。
方文走到液压泵控制器前,金属操作台边缘因为长期没有保养而有点点锈迹。
几个黄铜旋钮上刻着压力刻度(0-400吨),旁边的压力表指针还在微微颤动。
“左侧旋钮调压力,右侧控制滑块行程,踩下踏板启动,松开即停。”老工人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法语提醒,指节粗大的手在旋钮上虚按了两下,“这机器脾气怪,压力超过 300吨就容易‘喘气’。”
方文点点头,暂时没有开启机械感知,而是按照冲压要求,拧动左侧旋钮至“200吨”刻度。
他没有立刻踩踏板,而是盯着压力表观察——指针在 180-210吨之间小幅摇摆,正如勒梅尔所说,压力稳定性差。
“要等指针稳住吗?”他问。
勒梅尔在一旁摇头:“等不到的,液压油在管子里‘跑’,得凭感觉进行操作。”
方文忽然笑了,这场景倒像他早年修飞机发动机时,对付那些老掉牙的节流阀,来自波音的机械师们说过同样的话:精密仪器靠数据,老伙计得靠“手感”。
他深踩踏板,同时启动了机械感知。
瞬间,他与这台设备连接。
右侧的液压柱缓缓下行,当滑块距离工件还有 10厘米时,他敏锐地捕捉到压力表指针的一次微小上扬,几乎同时松开踏板。
“咚——”一声闷响。
工人们上前卸下冲压件——一块 3毫米厚的钢板被压出了炮弹弹体构件。
老工人用卡尺量了量,眉头忽然皱起:“误差……不到 0.8毫米?”
勒梅尔快步上前,亲自复核后瞳孔微缩。
刚才工人们操作时,同样 200吨压力下的误差至少 1.5毫米,这已经是这台机器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再试一次,300吨。”方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指尖在旋钮上转动的速度快了些。
第二次冲压,他故意等指针晃到低谷时踩下踏板,在滑块接触工件的瞬间,突然将压力旋钮往回调了 5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