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争一字(2/2)
李隆基得意地捋了捋胡须,暗道,今儿便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这小侄儿的天赋。哈哈.!
王熙眼珠子滴溜溜一转,道:“曲江先生,要不这样吧,咱们代入一下就知道我说的那是什么道。”
张九龄问道:“怎么代入?”
王熙故作想了一会儿,突然问道:“当下国家的政策,是不是基于儒家思想。”
张九龄慎重地回答道:“大多数时候是如此。”
王熙又道:“是不是以法家思想去执行的?”
张九龄沉吟少许,“虽说稍有差别,但也可以这么说。”
王熙继续问道:“那也就是说,是儒法治国。”
“可以这么说。”张九龄又点点头,这个倒是共同的认识,但旋即又道:“所以,那也是以儒法治国,而非是基于道。”
王熙不答反问道:“曲江先生,假设,一亩良田可收一石粮食,但朝廷却只要求收半斗,这是哪家思想?”
张九龄道:“这当然是儒家思想。”
王熙道:“怎说?”
张九龄道:“少收一点税,百姓就能多得一些,此乃仁政的表现。”
王熙道:“那如果收两斗,就不是儒家思想吗?”
张九龄沉默少许,道:“也不一定,还得看具体情况。”
王熙又问道:“朝廷会不会收两石?”
张九龄道:“那自然不会。”
王熙问道:“为何?”
张九龄道:“一亩良田总共才一石,百姓怎么也交不出两石粮食。”
说罢,他就明白过来。
王熙道:“儒家思想并未规定该收多少,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不会超过亩产,即便超过,也是收不到的,这不就是基于万物之道么?”
张九龄沉吟片刻,点点头道:“若是你这般解释的话,那你说得也对,无论是什么主张,都应该遵循万物之道。”
王熙又道:“那我说儒法基于道,何错之有?”
张九龄皱了下眉头,点点头道:“自是没错。但如果道家思想仅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若依道家思想治国,岂不是什么都不做。”
王熙道:“这不就是无为么?”
张九龄笑着摇摇头道:“此非无为。”
“这就是无为。”
王熙又立刻反身在画板上写道:“之前晚辈可就说了,道及无为,要想弄清楚,何谓‘无为’,就必然是要弄清楚,何谓‘道’,而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
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那就是释道,那么我家先生的气力学,简单来说,就是在释道,就是在追求无为。
那么反过来说,若无法释道,就难以知晓万物运行的规律,若不知晓万物运行的规律,就很难满足顺天者昌的条件,毕竟连道都不清楚,又怎会知道何为顺,为何逆。”
皇甫僧念补充道:“由此可见,即便是文景二帝,亦没有做到真正的无为,所以,在坐的各位长辈,可能都不懂得真正的无为。”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面露愠色。
你们几个小儿读了几天书,竟然说我们不懂无为?
“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王熙还补了一刀,又继续道:“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许多根据儒法主张颁布的政策,却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原因就是,要么没有基于道,要么就是将‘道’理解错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画,画板上很快就多出一幅儒道法的三家思想教学图。
张九龄看着画板上的关系图,这人再度陷入迷茫中。
这么一解释,道家思想可就是一切的根源,儒法反而是次要的。
李隆基虽然事先已经听说过这一套理论,但今日再听一遍,并且结合这图,又有了新的理解。
“你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无为之道,岂是你说得那般肤浅。”
那许堇终于忍不住了,张九龄真是没用,竟然被一个少年说得哑口无言,立刻站出来道:“道家思想自有其可取之处,这无可否认,但你这一套理论,显然是在以偏概全,偷梁换柱。
众人皆知,自汉武帝以来,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其中也用了法家的一些思想,但并无道家思想,这儒法基于道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王熙道:“许叔叔这个说法,应该是基于汉武帝取得巨大的成功,但从治国来说,汉武帝是非常失败的。
正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从而舍弃儒法基于道的原则,才导致后来的大汉帝国,差点亡国,汉武帝自个不都下了罪己诏么。”
许堇神情一滞,不知如何反驳,额头上冒出一些汗珠来。
张九龄也很是无语地瞧他一眼,举例谁不好,偏偏拿汉武帝出来举例,你这不是将脸送过去让人打么。
尽在这里帮倒忙。
但他也在思索,汉武帝导致汉朝衰败,原因是因为舍弃儒法基于道的原则吗?
这一点,史书上从未有人这么解释过。
如果代入王熙的观点,这又该如何去解释?
张说斜目瞧王熙一眼,抚须笑了笑,道:“你这说法倒是新颖,因为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指汉武帝穷兵黩武,对百姓不仁,以至于国家差点衰亡,而你第一个认为汉武帝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是因为他独尊儒术,舍弃道家。那你不妨解释一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