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无为而宣(1/2)
第257章 无为而宣
这狗头鹫阴阳怪气起来,那可真是有一种欠扁的感觉。
如皇甫僧念虽然也气人,但他只是冷不丁来一句,而狗头鹫就是一边说,还一边摇头晃脑,仿佛在叫嚣,打我呀!来打我呀!
可真是贱骨子里。
张说、源乾曜恨不得自己是他翁翁,这样就能够上去扇他两巴掌。
什么叫做少死几个士兵?
人话否?
这若还不重要,那就没什么重要的,要知道战场上因伤口发炎的死亡率和截肢率是非常高的。
李隆基倒是没有生气,因为他知道,王熙可不是冲着他来的。
“休得无礼!”
这时,陶莫突然怒斥王熙一声,又赶忙向李隆基道:“此子是顽劣成性,还请陛下恕罪。”
李隆基刚刚张嘴,张说却抢在前面道:“他要不顽劣,先生也不会收他为徒。”
“这倒是的。”
陶莫稍显尴尬地点点头,道:“这凡事都有两面,此子虽然顽劣成性,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学业上,表现的非常优秀。”
李隆基笑着点点头道:“这一点朕也可以作证,自从先生收雀儿为徒后,他在许多方面,确实表现的非常优秀。”
源乾曜却是好奇地问道:“顽劣成性与学业优秀有何关系吗?”
这与当下的传统教育理念是恰好相反。
“倒真是有些关系。”
陶莫点点头,“主要还是跟这道家学问有关系,一般非常听话的孩子,他更遵从于老师所授,但小人所教学问,则需要大胆的想象,不能拘泥于书本,或老师所授,甚至于说不拘泥于规则。
这也是为何,在领悟气力学,小孩往往比大人要领悟的更快。”
张说稍稍点头。
这一点,他是深有感触。
而且陶莫说的这一套,其实从道家是能够找到一些根源的,主要的代表就是隐士,许多道家学派的人,都甘愿做隐士,不愿入仕,其实也就是不愿意受这些世俗礼教束缚。
张说也认识许多隐士,他们就是比较随性,只是说,套用在王熙身上,有那么一些违和。
陶莫又向李隆基道:“陛下,上回雀儿他们去工部交流一事,小人之后也略有耳闻。”
他话未说完,李隆基便急急问道:“关于这一点,朕一直很想知晓先生是如何看的。”
张说和源乾曜也都看向陶莫。
上回本就想找他来交流的,结果让他躲了,主要关于这个问题,陶莫一直没有露面说明自己的想法。
陶莫摇摇头道:“其实小人并不赞成,至今也是如此,尤其是工部还要派官员来小院学习,在小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万万不可。”
李隆基神色微微一变,问道:“为何?”
陶莫立刻道:“如此类学问,绝非朝夕可以完成的,而且是充满偶然性,就说那牛痘,如果小人那日没有见到,就可能无法发现。
而工部可是管理着整个国家国家营造和治理河道,这与国家和百姓是息息相关。
关键是在于管理,而不是这类学问。
官员就应该学习儒法,学习如何管理,而不应该去学习这类学问。如这类学问,就应该交给民间去探索,若探索出结果,可交于朝廷,官员只需拿来用便可。
而不需要自己去探索,此乃本末倒置。”
张说和源乾曜相觑一眼,皆是微笑地点点头。
看陶莫的眼神,也透着一丝丝尊重。
这老头还是有些格局的,绝非是那些贪慕虚荣之辈,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他的学生,哎.。
李隆基目光闪动了几下,瞄了眼王熙,旋即笑道:“先生所想,与当时张相公所忧,是如出一辙啊!”
“岂敢!岂敢!”
陶莫谦虚地拱拱手。
李隆基又问道:“但如果官员不学,那应该让何人去学?”
陶莫道:“对此感兴趣的来学便可,其实若让那些有心仕途的人来学,他们也是学不成的,因为这类学问,往往是看不到结果的,对于仕途的帮助甚少,就会变成虚度光阴。”
张说捋了捋胡须,突然道:“陛下,臣有一个建议。”
李隆基立刻问道:“相公有何建议?”
张说道:“朝廷可以给予无名学院一些支持.!”
他话音未落,陶莫忙道:“不可.!”
“哎!先生且听我说完。”
张说手一抬,继续言道:“这些支持算不得什么,关键是代表朝廷对于这学问的认同。”
陶莫稍带感激地笑了笑。
李隆基犹豫片刻,向陶莫问道:“若是先生没有意见,不如就依张相公所言?”
陶莫忙道:“小人不才,岂敢受此厚待。”
李隆基笑道:“那就这样定了。”
“多谢陛下,多谢张相公。”
陶莫拱拱手,又道:“不过这钱就免了,小人还希望学生们能依靠自己的本事去挣学费,朝廷就只需可以给我们一些研究的材料就行。”
李隆基也是非常慷慨地说道:“先生若有任何需求,只需要告知雀儿便可,朕会吩咐下面的人,尽量满足先生所需。”
“多谢陛下。”
张说、源乾曜对此也无任何意见。
虽然张说对陶莫稍有改观,但也只是觉得这无名还是识大体,知深浅,是一个读书人。
可这也从侧面说明,他对于这些学问,并非那么看重。
因为这类学问,其实一直都有,不是说突然冒出来的,也有官员学习这些学问,那孙思邈也算是一个代表,但孙思邈可也没有当宰相,这主要的还是儒法,张说当然是属传统派,他坚信儒家才是最高学问。
可也架不住,这无名学院左一个改良船只,右一个治愈天。
事实摆在这里,这些研究结果,也确实有用,总不能睁着眼说瞎话,他甚至担心,这么下去,皇帝真的让官员学习这些学问。
这其实是他不可接受的。
而陶莫的这番说法,是深得他心,其实一直以来,也就是民间在探索这些学问,官员若有兴趣,也可以去研究,不需要改变朝廷的整体文化根基,他就寻思着给点钱,给个认同,打发算了,别老是这么搞。
反正这类学问,一直都有人学,但不能成为主流。
却不知这正是王熙想要的。
因为随着崔神道他们进入工部,证明当初他们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且是有用的,这么一来,这门学问,是能够帮助他们的爹爹进入仕途,自然是要垄断,如果李隆基再安排人来学习,反而是不利于现在形势。
故而,他们才安排陶莫那么说。
而且这也能帮陶莫减轻一些压力,让张说他们不要去怪罪陶莫,将其中的一些过错都甩给他们这些学生,反正他们年纪小,童言无忌嘛。
马车上。
“老陶!”
王熙一手搭在陶莫的肩膀上,“你现在的表现,真是堪称大师级别的,仿佛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肺腑之言,完全不像是背下来的。”
陶莫蜷缩着身子,很是窃喜道:“这全都是少郎教得好。”
皇甫僧念道:“许多事是没法教的,足见你是有这方面的天赋。”
陶莫闻言,不禁两眼放光,慢慢挺直背脊。
这可是来自皇甫僧念的夸赞。
多么的不容易啊!
皇甫僧念道:“但你也很容易得意忘形,回去还是得好好做作业。”
听到作业二字,老陶顿时又痛不欲生。
王熙笑道:“作业就算了,这几日可能开个大会,进行分科。”
陶莫诧异道:“又分科?”
王熙点点头道:“今时不同往日,戏曲对于我们的帮助,已经不是很大,气力学才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因此我们要专门针对这学问进行分科。”
他们的主要抱负,就是培养自己的爹,戏曲只是让王熙能够成为李隆基身边的宠臣,他已经做到,而戏曲对于爹的帮助,不是很大。
但科学是能够很好帮助他们的爹。
因此,王熙决定先分三科,分别是气力,医学和化学。其中对于化学的解释,就是万物的变化,肥料就是算在这一科目下。
而无名学院的学生,对于这些科目还真是比较感兴趣,大家都是踊跃报名。
与此同时,朝廷也给予无名学院最终的定论。
三省是亲自发布政令,表彰无名学院的贡献,以及保证给予无名学院一定的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