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搬了一次家(1/2)
和师父告辞的时候大山和大林还没放学回家。
虽然日头已经偏西了,天却还没有要黑的感觉。看看手腕上的表,到家差不多正是吃饭时间。
原本想绕一段路去看看信纸上写的地址,考虑了一下还是暂时放弃,过几天再说。
现在的通讯不方便,用过后世手机的吴广毅,就特別怀念能隨时隨地沟通的日子。
有几次在外办事晚了,本想著空间里就有各种吃食,饿了自己隨时能解决。
回家一看,全家都饿著肚子在等他。
他辩解了几句,结果李如火冒三丈,说他太独了,没有家庭氛围,还气得几天不搭理他。
想想也是,自从广毅醒来就不像个正常的普通孩子,很多事情都自作主张。
作为母亲,对儿子做的事情一无所知,现在饭都经常不在家吃,说不定接下来晚上就会渐渐不回来睡觉。
现在才是个15岁的少年,再这样过下去的话,就是和这个家庭之间越分越远了。
做妈的捨不得孩子,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总想拉扯住。
没办法,老妈最大,有身子的老妈是大上加大。李如又有了,预產期在年底。
广毅蛮奇怪的,怎么又有了。他和广诚差10岁,广诚和第三胎才差4岁。
他觉得老爸老妈生活安定,身心健康应该是关键。
对了,刚才把香江来信放进空间的时候,看见空间里居然还有几条狗。
才想起来是前几年收集了,准备做困难年份肉食的流浪狗。
慈悲慈悲,现在是个道士了,狗肉这个东西將来一定是要绝缘的。
隨机拐进一条小弄堂,看看四周没人,一动念头就把狗放了出来。
流浪狗被放出来还莫名其妙地在地上转了几圈,仿佛奇怪怎么眼一眨就换了地方。
又看看对面一脚支地、一脚蹬车上,感觉像不怀好意的男人,尾巴一夹赶紧跑了。
现在要回去的,这个叫家的房子,不再是那个让吴广毅感到住得憋屈的木棚子了。
3年了,巴掌大的地方,到处漏风,没有隱私,要说缺点吴广毅就忍不住能说一箩筐,毫不掩饰地嫌弃。
不过老爸老妈应该会回忆的,那个木棚子里面有他们的青春。
他们现在搬到青龙桥,在离公共厕所50米左右的地方,有个水泥浇筑的二层半加晒台的小楼。
小楼门前是四条弯曲不规整道路的交匯处,就像个字母k字形,小楼位置就在长边的中间。
k字形的左下边延伸出去和张家弄交界,左上边不远处就是浴室,煤店和杂货店,右上50米就是公共厕所,右下是会馆街居民出行来青龙桥必走的道路。
打开门就是两百多平方米的大空地,但是没有一条马路出口方向是笔直对著小楼,这小楼应该属於风水不错的地方。
所谓二层半就是底楼是厨房,饭厅和客厅,二楼是两间独立臥室,三楼有一半面积是独立臥室。
另一半面积就是个阳台,上面浇筑著六根两两相对铁製的晒衣杆。这前房主造房子也是用了心的,同时晾被子,晾衣服都没问题。
这间房屋有產权证,是私房。前任房主是某个纺织厂的厂长,家里就夫妻俩和俩孩子,妻子不工作在家带孩子。
纺织厂整体拆迁,连人带机械全部搬迁去支援三线城市,家属就去房管所询问能否转让房產,准备全家都跟著厂子走,不知道房產连同家具有没有人会要。
建国后规定:房主想出售房子,必须把房子直接卖给区房管局,私人之间不得相互买卖。
但最近有风声放开限制了,只需要房管局上门查看一下,出个指导价格后可以出售给私人。
厂长家属所以想来问个究竟,毕竟相对卖给官方,卖给私人得到的好处更多。
吴荫善自从听广毅说过,五七年初会有短暂出售房屋的机会,就把房管所当亲戚家跑动,力爭抓住这次仅有的机会。
三天两头地去打探,还热心地帮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没多久他就和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混熟了。
第一天厂长家属来房管所询问,第二天吴荫善就上门给了答覆,第三天双方就在房管所办理了交易、纳税等手续。
还承诺允许人家住到全家离开沪海,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给钥匙。
现在住的木棚子就卖给隔壁的杨泗启,一样处理,什么时候搬,什么时候给房子。
结果1个月还不到,又有新政策下来,以后私房还是不能互相转让,依旧只能卖给房管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