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婉转(2/2)
赵坤嚇了一跳,连忙道:“老师,您可別嚇我,我这部片子怎么敢跟《本命年》比呢。”
说著,他又朝谢飞老师小心翼翼道:“谢老师,您该不会开玩笑吧?”
谢飞老师却笑呵呵道:“我没有开玩笑,在我看来你的这部《穆稜河畔》確实比《本命年》优秀。不过我想听听你对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具体的看法。”
“呢—.”
赵坤迟疑了一下,他觉得这应该是谢老师对自己的第一次考核吧。
脑子里迅速整理了一番思绪后,他才开口道:“从表面上看,《穆稜河畔》
和《本命年》在故事类型上很相似,都是描绘城市边缘人群的情感和困境。
但相比之下,我觉得《本命年》的格局更大,它不光描绘了李慧泉的悲惨命运,更通过李慧泉这个个体,揭示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这部《穆稜河畔》和现实无关,注重的只是个体的情感和命运。”
应该说赵坤的这段分析还是很到位的,如果展开的话,估计能够写一篇论文了。
谢飞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而又追问道:“你觉得《本命年》和《穆稜河畔》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赵坤一听,连忙用求援的目光看向郑老师。
他从来不敢高估人性,难道当真让自己批评《本命年》不成?
结果,郑老师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样子,还朝他鼓励地点点头。
赵坤无奈,只能组织语言,儘量婉转道:“在开拍之前我正好看过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了不少启发,在拍摄中也模仿了不少《悲情城市》中的固定长镜头。另外,《穆稜河畔》打破了线性敘事,採用了意识流敘事风格,这里可能有討巧的地方。”
他没有明说《本命年》有什么不足,只是將《穆稜河畔》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示,归功於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於先锋的意识流敘事风格,突出“討巧”两个字。
果然,谢飞老师没有丝毫不悦,满脸笑容道:“不错,分析的很到位。我希望你这个敢於尝试、学以致用的优点要继续保持下去。”
这是老师的教导,赵坤束手恭听,然后满脸敬慕道:“谢老师,我记住了。”
赵坤从来不敢高估人性,別人让你批评,你如果真的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你就输了。
管琥的老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其实管琥的老爹和赵坤姥爷的经歷很像,都是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打鬼子,
算起来都是老革命了。
当年大家鼓励批评提意见,管老爷子当真了,真的向支书提了意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顛沛流离,直到二十年后才回来原来的工作岗位。
“后续的配乐和配音工作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谢老师又关心地问道。
“差不多还要一个半月的样子吧。”赵坤道。
谢老师心里默默算了算日子,沉吟道:“到时候我找人看一看,你这部电影肯定要送去柏林的,这次算是有经验了,咱们儘量把准备工作做的充分一点。”
谢老师说这话的意思,分明已经把自己放在导师的位置上。
虽然对於《穆稜河畔》日后的送审,赵坤心里很有把握,但这种没有具体標准的事儿,不到最后谁也不好说。
如果有谢老师出面那就不一样了,想想看《我不是药神》是如何通过审查的。
只能说,在两可之间,就是要靠过硬的背景和关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