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去势和破处(1/2)
第349章 去势和破处
张国荣神情有些不自然,目光中透著幽怨,好列自己也算是天皇巨星,说话就不能客气点?
赵坤指著荧幕上定格的蒋文丽的画面道:“她是我们北电錶演系大四的学生,之前试镜的时候你可能没见著,现在她的戏已经杀青了。”
张国荣点点头没声,原来还只是个学生,就演的这么好,多少有点不真实感。
想想也是,香港的演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就算是无线训练班出来的,真正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有限,更多的都是通过实践慢慢摸索才成长起来的。
正所谓熟能生巧,所以香港演员的表演都比较偏生活化,偶尔灵光一现,来个即兴表演,让人眼前一亮,连呼:“演技炸裂!”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要比后世的“哥哥们”强上不少。
这年头內地的演员对香港演员的观感很复杂,一方面羡慕他们有钱收入高,还有一大群的影迷。
另一方面又看不上他们的专业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演技,甚至还带有鄙夷。比如当年梁佳辉来京城拍《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其演技常常被內地的演员在私下非议。
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票下,使得內地演员对所谓“港台明星”通常都是表面上捧著,暗地里各种看不上。
而且常常还会自我安慰,寻找那种中“虽然我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业务能力和精神上我却是富有的”的优越感。
至於那些来內地拍戏的香港明星也会意识到自己在演技方面可能比不上內地的演员,但他们普遍有种优越感,我比你有钱,更有名气,我们的娱乐市场比你们更发达,观眾更喜欢我,我有票房號召力。即便我的演技不如你又能怎么样?
更甚者,知道自己的演技不如对方,变本加厉的耍大牌,宣示存在感来寻找心理平衡。
当然也会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请教的。之前梁佳辉算一个,如今张国荣也是,
梁佳辉是真的虚心,趁机磨练自己的演技,
而此时的张国荣早已功成名就,又不缺钱,更多的是兴趣使然,在另外一个领域寻找突破,追求成就感。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坤希望他能有比原版更大的突破。
“荣哥,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在剧本里加这一段吗?”
之前说过小豆子“六指”的情节是原著小说中没有的,赵坤抄—呢,改编的时候有意加入了这一段,本意就是突出小豆子的性別认知,为他后来成为程蝶衣理下伏笔。
但是隨著对剧本的不断打磨,以及筹备过程中的各种討论,使得他感觉自己一开始的理解还是浅了。
导演要理解,演员更应该要理解,这样才能有利於对人物的塑造。
之前赵坤就跟张国荣讲过这一段的戏,除了性別认知之外,张国荣也有自己的理解。
听到赵坤发问,他若有所思道:“我的理解是这象徵一种切割,和过往的切割,从妓院到戏班,告別母亲拜关师傅为师,开启一段属於小豆子自己的人生。”
赵坤满意地点点头,有自己的理解就好,说明他也是深入研究过剧本的。
“说的没错,这確实是一种切割,但切割只是表象,还有更深入的一层意思——“
“是什么?”张国荣迫不及待地问道。
“是去势!”
.....”
其实要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个时代的香港人可能比內地人更懂,毕竟他们没有文化上的断层,而且所谓《大清律》到七十年代才废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