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355. 罗大佑的惊讶(2/2)
邓丽君一改以往的风格,竟然作出了新突破。
这首歌被她唱得栩栩动人,似有千般心事诉说,
最重要的是,这是罗大佑以前从未听过的曲风。
这种曲风跟当下的港台流行音乐完全不同,那种婉转的味道,说不出的特別。
而且,副歌部分,邓丽君似乎加入了一点戏曲元素,听起来特別的抓耳,让人难忘。
怎么说呢?跟她前两年发行的那首《赤伶》有一点点像,但却又是另外一种风格。
邓丽君摘下耳机,推开门走出来,跟两人打招呼:
“淑芬,罗先生,你们来了。”
她昨天就已经得到通知,罗大佑会做她新专辑的製作人。
罗大佑正心痒难耐,问道:“邓小姐,我想请问一下,你新专辑的歌,全都是这样的风格吗?”
这明显是一种区別於当下和以往任何曲风的全新风格,罗大佑一时想不到合適的词来形容。
“是的,罗先生,十二首歌我都录了初样,你可以先听一下。”邓丽君回道。
这时,陈淑芬在旁边补充道:“罗先生,林生说过,这些歌有哪里你觉得不妥的,可以按照你的想法去修改。”
罗大佑摆摆手:“我先听一遍邓小姐的初样。”
“好。”
邓丽君示意一下,旁边一名工作人员立即给罗大佑拿来了设备。
同时,邓丽君也从旁边递给他一本词曲谱子。
罗大佑没有急著听歌,他先把词曲谱子翻看了一遍。
谱子上面,一共有十二首歌,其中的邓丽君刚刚唱的那首,叫做《怎嘆》。
剩下的十一首,则分別是:
《探窗》
《长安姑娘》
《典狱司》
《西厢寻他》
《虞兮嘆》
《十年人间》
《青丝》
《关山酒》
《鸳鸯戏》
《半壶纱》
《牵丝戏》
光看歌曲名字,罗大佑就仿佛看到满纸的故事。
將词曲谱子过了一遍后,罗大佑戴上耳机,开始听邓丽君录製的初样。
一边听,他一边翻出对应的词曲谱,很快便沉浸进去。
陈淑芬和邓丽君没有打扰罗大佑,两人走到旁边低声交谈:
“丽君,你对这张专辑有信心吗?”
邓丽君摇摇头:“坦白讲,我不知道,这种新风格个人很喜欢,但不知道歌迷喜不喜欢。”
“你是知道的,我出道早,至少经歷了两代人的歌曲风格,音乐市场一直在变化。
其实最近几年我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下面的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走,林先生给我写的这些歌,我感觉会是我突破的方向。”
陈淑芬点点头,她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土,自然明白邓丽君的话:
“这张专辑,我也无法评论,说真的,林生在给你写这张专辑之前,我都不知道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那么惊人。”
林嘉以前写过几首流行歌,不过数量不多。
那几首歌,分別给了张学芳、梅艷涝和张国嶸,在市场上挺受欢迎的。
不过,林嘉以前写的那几首歌,是属於流行音乐的范畴,陈淑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
但是这一次,他给邓丽君打造的这张专辑,陈淑芬是真的无法判断市场接受程度。
两女低声交流著,不知过了多久,那边罗大佑终於听完了整张专辑初样。
他摘下耳机,看向邓丽君,问道:“邓小姐,你这个专辑,会叫什么名字?”
“《国风·戏腔》,这是专辑的名字。”邓丽君回復道,“这个名字,也是林先生给这个专辑歌曲所定义的风格。”
“妙啊!”罗大佑一拍大腿。
“没错没错,『国风』,中国风,这个词用得好;还有戏腔,副歌都是戏曲的腔调,
確实没错,林先生的描述很准確。”
顿了下,罗大佑再次问道:“邓小姐,陈太,这十二首歌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手中,
现在可以告诉我这个人是谁了吗?”
陈淑芬和邓丽君奇怪的对视一眼。
邓丽君笑道:“罗先生,你都听完了整张专辑,还没明白吗?这十二首歌,都是林先生给我写的。”
“啊!”
罗大佑嘴巴半张,惊讶得愣在原地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压根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林嘉不是最擅长拍电影吗?
这张细节多变、整体风格却又统一的专辑,居然是他亲自操刀的?
林嘉自己到底知不知道,他这是给华语乐坛开闢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啊!!
罗大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