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开门红(1/2)
第423章 开门红
隔天早上,卫淮再没有在双河农场逗留,到齐齐哈尔车站,乘坐前往呼玛的班车,了大半天的时间抵达。
从呼玛到兴安乡,一天就一趟车,四人只能在呼玛住上一晚。
閒著没事儿,卫淮顺便去寻了姚天泽开在呼玛的馆子,不过没能见到姚天泽,听说是买了辆进口摩托,到大连那边去提车。
卫淮领著老葛他们,就在姚天泽的馆子里吃了顿饭,主要也是想看看馆子在野味这方面的经营,略微打探一下,馆子里比较好卖的,还得数飞龙、灰狗子、
狗子、跳猫、野鸡之类,另外就是河里的三五罗这些比较名贵的鱼。
他大概掂量了一下,在野味方面,也打算从这些方面下手。
至於別的野物,要么腥气太重,做出来以后不好吃,要么就是数量稀少不容易弄到。
从馆子里出来,卫淮文顺便在商店挑看好的糕点、零嘴买了一些。
一转眼,已经有一个半月没见到草儿和卫东、卫北了,小孩子的好感,还是得从零嘴著手。
第二天早上,四人赶上班车返回黄岭。
到家的时候,草儿上学还没回来。
还没进家门,卫淮就远远看到卫东领著卫北和孟瑶在草甸子里追著什么,黑炭、馒头两条猎狗和孟川家的两条,就跟在旁边。
卫淮没有忙著进家门,提著东西先走了过去。
看到卫淮回来,最先迎面跑来的,就是黑炭和馒头,就像是久违的老友再次见面,激动得不得了,不停地朝著卫淮跳扑,鸣鸣鸣地叫个不停,哪怕卫淮极力安抚,也止不住它们那一股子兴奋劲。
反倒是三个孩子有些愣神。
卫淮靠过去看了一眼,见三人正在追的,是只拳头大的蛤,他將提著的东西放在草地上,衝著自家两个孩子微微一笑:“小东、小北,看到爸爸回来了,
不高兴啊,都不叫一声?”
卫东没有声,只是看看卫淮,眼泪珠子在眼眶里打转。
明年就到了上小学一年级的年纪了,卫东要懂事得多,他知道在卫淮身上发生了什么。
倒是卫北还懵懵懂懂,啥也不知道,眼睛早盯著卫淮提来的糕点和零嘴了。
卫淮將两个孩子搂过来,在他们的小脸蛋上狠狠地亲了几下。
卫东只是紧紧地拽著卫淮手,卫北却是一个劲地躲,嫌他的胡茬扎人。
在卫淮伸手把卫东的眼泪擦掉后,小傢伙勉强笑了笑:“爸,你跟妈妈没在家的时候,我一直好好地照顾著弟弟,我听妈妈的话,不让他去水边,也不让他进林子,每天晚上领著睡觉,帮他盖被子!”
卫淮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做得很好——爸爸也好好的,过段时间,我让妈妈领你们去城里好不好?”
“去城里?去城里干什么?”
“你去了就知道了你不想去城里看看吗?”
“想!姐姐去不去?”
“姐姐也去,去了城里,就不用像在这里那样,读书的时候跑老远的路了——来,爸爸给你们带了好吃的!
他拿出带回来的糕点、零嘴分给几个孩子。
有了好吃的东西,一个个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去,只顾著手头的东西了。
卫淮微笑著看著几人,就坐在草地上,跟孟川一起抽菸、閒聊。
直到快到草儿放学的时间,他才骑上踏雪专门往大河西村跑了一趟,跟著一起去的还有孟川,他去接孟涛。
四条猎狗跟在旁边,一路欢跑。
等草儿走出校门,看到牵著马等在路边的卫淮时,也是眼泪珠子骨碌碌地往下滚,卫淮赶忙上前,將她搂怀里轻轻抱了抱:“爸爸已经回来了,没事儿了,
该高兴!”
草儿重重地点点头,自己拉起袖子,擦了泪水,在卫淮上马,將她也拉上去的时候,她就在后边,双手紧紧地环著卫淮的腰,开始问东问西,不过,最让她好奇的,还是在劳教农场的事情。
卫淮夸大地跟她说了些事情,告诉她,一辈子都不要想著去那样的地方,一定要行得端做得正。
卫淮回来,张晓兰和艾和音自然聚在一起,又是杀鸡又是煮肉的,好好摆弄了一桌。
卫淮顺带去將万永华、虎子和马存义也叫来一起聚一聚。
一顿好吃好喝,嶗到深夜,也顺便说了让两人採收山货的事情。
这种事情,对於除了种地、林场务工没有別的出路的万永华和虎子来说,无疑是一条好路子,他们自己每年可以采野菜、捡蘑菇、采浆果,这些在这年头不值钱的山货,如今也能变成钱了,自然乐滋滋的。
卫淮的馆子消化不了,还有別的馆子,也总有需要,到时候视情况而定,如果量大,完全可以支起收购摊子,也是一个出路。
接下来,在家休息了几天,到了收麦子的时节,卫淮到乡上去找收割机的时候,顺便把张晓兰也叫上,去把进城的粮食关係啥的,也一起办理了。
收割麦子,包括晾晒入仓、上交公粮之类的事情,前前后后忙活了七八天,
算是完成。
家里的养著的那些头,已经转手给孟川家打理,家里也就只有些鸡鸭、马匹和四头猪需要餵养,在张晓兰再次去了哈尔滨城里一趟,这些事情就是卫淮一人在做。
等真正忙下来,卫淮才发现,家里的吃喝拉撒和一堆琐事有多累人,也才真正体会到,张晓兰在这数年时间里,一直默不作声地忙碌,给予了他多大的支持。
要是没有张晓兰,卫淮想要干啥就去干啥,怕也没那么容易。
张晓兰在哈尔滨生活过不少时间,她对那座城市很熟悉,办理各项事务的门路,比卫淮还要顺溜得多,过了没几天,她就回来了,告诉卫淮,粮食户口关係已经处理好,馆子的经营也挺顺利。
得益於王大爷的照顾,连带著不少公家人,也经常光顾食乐馆,生意比昌庆馆以前还要好很多。
眼瞅著霜雪降临,卫淮特意去打了只狗子回来,然后骑著马往古城村、二十五站村、大河西村专门跑了一趟,把朴高丽、吴福斗、徐振江和黄岭的王友良四个炮手都给请到家里边来,一起吃喝一顿,也顺便跟他们说了打肉的事情。
猎队解散以后,四人基本上也就是春夏秋三季在家务农,下霜后开始各自进山,也就是偶尔在山里碰面,会一起合作一下。
於他们而言,除了皮毛,打到的肉自家吃不了的,大都分给了乡邻。
现在,卫淮说要收肉,也是件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儿,自然是痛快的答应,只是,始终不愿意再组猎队,只答应將打到的好肉,给卫淮留著,按照市面上的价格进行收购,赞到一定数量,卫淮找车子运往城里就行。
反正是一个意思,卫淮也不勉强,有肉就行。
至於运输的事情简单,卫淮不是一次两次跟车队打交道了,赞够一定的量,
装车跑一趟就行。
即使车费销不小,也比往哈尔滨周边山里去收购要强得多。
在城里边,对野味的消耗量不小,那么多馆子,还有不少人家也喜欢弄一些回去自家吃,价格一向比小乡小镇上的要高得多。
包括乡村养著的鸡鸭鹅和猪肉,也比城里便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