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寻士(二合一)(1/2)
“扬州牧?”
雒阳,袁绍刚刚交接完军队,立马联繫到了自己的叔叔袁隗,以及名分上的堂兄袁基。
离开两个多月,他急需要对当前雒阳的局势有一个清晰彻底的了解。
“叔父可知这位皇叔刘备,是何许人也?”
袁绍倒也沉得住气,听堂兄袁基讲述完这些日子雒阳发生的各种事跡,主要是朝堂之中的大小事件。喝几口温润的蜜水润润喉咙,略做沉思之后才出言发问。
袁隗对於自己这位心性沉稳的侄子还是比较满意的,“听卢子干说,应该是涿郡人氏,早年曾隨他学过经。”
“卢子干?刘备是卢植的学生?”
袁绍下意识皱了皱眉,卢植这等一心为国的正人君子,什么时候也为自己的学生寻求出仕的门路了?
“呵呵,非你所想的那样。”
袁隗听出了自己侄子话语中的意思,出言解释道:
“这刘备並非卢子干门下弟子,乃是陪读。当日散朝之后,若非那刘备执弟子之礼,与卢子干有些交谈,恐怕卢子干都记不起来这人,如何肯为他一个未曾登堂入室的弟子,毁却自己一生清名?”
“哦?这倒是怪了。那刘备之前所任何职,怎得突然就擢升一州牧守了?还是扬州这等,我袁氏根基之地?”
“扬州算什么我袁氏根本?我袁氏根基只有汝南。”
袁隗瞥了他一眼,方才还比较满意的表情立时收敛,拿著手指轻扣两下案几,“如今,我袁氏根基,更是在这雒阳城內,朝堂之中!”
“叔父教训的是。”
袁绍訕訕一笑,及时作揖认错,借著袍袖的遮挡,眼底一闪而过的情绪,被他很好的隱藏起来。
“以本初来看,这扬州之事,该如何处理?”
哪有什么扬州之事,分明是在问如何处理扬州之人。
袁绍又饮了一口蜜水,一手捏著漆木耳杯轻轻旋转,嘴角噙著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疥癣之疾而已。如今扬州遍地蛇鼠,搅扰不寧。我等专心朝堂,无暇他顾,正好有人帮忙扫清一州匪患,岂不是乐事?”
话虽只说了一半,但是袁隗和袁基都已然听懂。
既然只是来帮忙的,那事情忙完之后,自然也就该走人了,难不成还要留著你上桌吃饭?
至於工钱这种东西,一州之长这等显贵官阶,让你做个一年半载,也应该心满意足了。
袁隗与袁基叔侄二人相视一笑。
袁绍將手中耳杯停下,抬起头来,眼中绽放一道寒芒:
“听闻,咱们大汉那位车骑將军,近些日来,一直闭门不出,连朝会都不曾上过?”
“確有此事。”
“哧~”
袁绍嗤笑一声,“此等蠢蠹之辈,不足为虑。”
既然已经收齐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接下来就该处理正事了。
言罢,他放下耳杯,长身而起,大踏步向屋外走去。
“本初欲往何处?”
袁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袁绍步伐沉稳,头也未回,只留下一句:
“自是大將军府。”
戌时,袁绍入大將军府。一个时辰后,蹇硕为黄门令所获,当夜死於狱中。
西园八校,尽归何进。
......
潁川郡,可谓当前整个大汉境內最大的名士人才聚集地。
什么潁川四姓、潁川四长、荀氏八龙,都是当前最为显赫的家族和人杰。
学风之盛,清谈之美,学术之繁、经传之广,可谓天下之冠!
可惜,自五年前黄巾起义开始,连年以来天下动盪不安,即便是潁川这等中原腹心,也受到了战乱波及。往日盛景早已不在,流民匪贼过境之后,便只剩下一片凋零。
高渊注视良久,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不该用“报应不爽”这个词语来形容。
受到动乱影响,很多士族已经將家眷搬离此处,比如荀氏就將大部分族人迁往河北,郭嘉和郭图也带著族人离开,也有些人带著族人暂避南阳。
“玄德公,潁川虽然多名士,但是想要在这里寻到几位人才,带著前往扬州...恕我直言,玄德公还是不要抱有太大期望为好。”
高渊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提前给他打一针预防比较好。
“未曾想区区数年,潁川竟凋零至廝。”
刘备略一愣神,脸上倒是没有多少失望的表情,只是看到眼前这一幕的场景,未免有些慨嘆。
从徐州来洛阳那会,走的是譙县、陈留、滎阳这一条线。
“走吧,便是族人躲避战乱,各家也该留下一二族人照看旧居才是,玄德公不若趁此拜访一番。”
对於高渊这位后世人而言,潁川最有名的,自然是拥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之荀氏,以及后边提出“九品中正制”並参与制定的陈群之陈氏。
中平六年,荀氏八龙的时代已经將要成为过去式,其中最有名的荀爽,也会在明年过世。
荀氏新一代人杰之中,荀彧正在雒阳担任守宫令,荀攸正在担任黄门侍郎,荀衍应该正在带著家族避难冀州。
此时大概只有荀諶还在留守潁阴老家。
“烦请通报你家主君,就说安南將军、成武县侯、扬州牧守,皇叔刘备,特来拜见荀先生。”
与往日拜访糜家不同,这回轮到刘备亲自叩门了。
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童扶著大门,站在门槛內侧,看著门外一群虎背熊腰的壮汉,两只大眼眨巴几下,吸溜一声,壮著胆子回道:
“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