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蔡邕的抉择(下)(2/2)
高渊有些不忍,他完全能够看出,蔡邕为了保全族人,已经有了必死之心,全然不在乎自己的身体。
甚至再偏激一点,高渊感觉蔡邕很可能有意死在返回雒阳的途中。
如果蔡邕在徵辟途中不幸身死,董卓就算再过残暴,也不可能牵连他的族人,否则就会彻底失去天下士人之心。
对於很多名士来说,生死事小,失节事大。
蔡邕就是其中之一。
“呵呵,高小郎无需宽慰老夫。”
“老夫虽然从未见过那董卓,但观其在雒阳城中行径,便知其乃是为达目的,不贼手段之人。”
“董卓以边將之身,敢效霍光,行废立之事。內无肱骨,外无人望,面对这天下汹汹,群情激奋,又如何能弹压得住?”
“最后还是得效法传统,將有名望的老傢伙们搬出来,以此来稳定时局。”
徵辟天下名士入朝,已经成为东汉权臣惯例了。只因为东汉这些皇帝,除了少数的几位外,大多阳寿过短,以至於新帝登基之时,都是些未及加冠的孩童。
主少国疑,天子无法亲政,大权自然旁落於太后一系的外戚之手。
比如竇宪、竇武。梁冀、何进这些,为了彰显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就必须要拉拢当世名士。利用这些人的名望来为自己做背书。
这里边的事情並不复杂,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利益交换罢了。
蔡邕看的很透彻,轻轻一嘆:
“董卓不过一边郡兵子,何进身死尚在昨日,董卓观之却不鉴之。便是將天下士人尽数召於雒阳,又如何能弥补所犯大恶?”
“蔡公,那董卓鳩杀太后,废立天子,早已將事情做绝,日后必然是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淡到极致就是死,蔡邕越淡然,高渊就越心急。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不在乎刘备出身,又没什么利益牵扯的名士,他真不想白白送给董卓。
“就算董卓假借天子之名,下詔徵辟,使者赶来扬州,尚需一段时日。”
“况且如今中原盗贼丛生,便是使者在路上出现什么事故,徵辟詔书到不了柴桑,也是再正常不过。”
高渊已经发了狠,准备將当初拦截张让信使的手段再用上一遍。只要拖到群雄出兵討董,自然可以顺利將蔡邕的亲族都接到扬州来。
“胡闹!”
蔡邕皱眉怒斥:
“你以为老夫听不明白?盗贼肆虐州郡,不过是为了身上衣,腹中食。閒来无故,招惹信使作甚?”
“蔡公可是忘了,信使有马的呀!便是不拿来代步,也可以宰杀食肉。”
高渊咧著一口白牙,开始信口胡诌。
蔡邕冷冷地瞥了他一眼,俯首於书案。
“莫要多做聪明,身为臣子,擅杀天使,形同叛逆!”
高渊笑著解释,“没说要杀,只是將其拖延一段时日。以渊来看,董卓倒行逆施,祸乱纲常。用不了多久,关东各地必然大举义兵,群起而攻之。届时董卓自顾不暇,哪里还会顾得上徵辟一事?”
蔡邕不言不语,良久,才微微摇头。
“老夫不敢拿亲族性命作为博戏之筹,小郎君且回吧,老夫事务繁杂,就不多留了。”
高渊无可奈何,只能施礼拜別。
步於中庭,仰望著漫天星空,心中暗自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