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为天下首倡(2/2)
赵云倒也不是开了天眼,预知后事。
主要是有王莽篡汉在前,整个东汉一朝,对於臣下僭越犯上之事相当敏感。
尤其是王莽的出身,令天子以及朝中士大夫,对於所有的外戚天然带有防备,生怕再生出个王莽一样的人物,说不准哪天就踢走皇帝,自己接受眾臣朝拜了。
这也是为什么终东汉一朝,外戚大都死於权爭的原因之一。
何进刚刚身死,大家对於外戚掌权的恐惧感还未彻底消散,就立马又出来个董卓,上来就废立天子,鳩杀太后,做的事情比何进更加过分。
手段如此残暴,行事如此果决,还是个边郡草根出身,完全与士族体系不相容。
谁知道你想要干什么?
是要做第二个霍光,还是第二个王莽,又或是將族中女子嫁给新帝,做新的外戚?
无论做哪一种,天下都容不得你。
所以说,不管董卓之后如何弥补,在天下人眼中,他早已成了如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对於这种人,唯一的解决办法自然是儘早剷除。
更何况,董卓的威逼天子,倒行逆施,使得他的项上人头已经与王莽相当,对於天下之人有著十足的诱惑。
诛国贼董卓,立不世之功,攫无上声誉。
鲜少有人能够抗拒。
“话虽如此,只是国贼一日不除,我心一日难安。”
刘备喟嘆一声,也是有些无可奈何。
“主公,子龙之言甚合时局。”
鲁肃侧首陈情,“臣请我主暂忍一时之气,抓紧操练兵卒,整顿兵甲,囤积粮秣。同时封锁州境,隔绝雒阳往来,以示姿態。”
”派遣信使,发往关东、河北诸郡,共谋大计,商议举兵討董之事。”
“子敬之言甚合我意。”
见到刘备眼神飘过来,高渊知道自己也得表示几句。
“以我所料,只在这三五日间,朝中就会有封赏送抵扬州,届时玄德公直接拒授就是。”
略顿一顿,又继续道:
“只不过与其派遣信使,连结诸郡,就不如写就討董檄文,传於天下,首倡义兵。”
高渊心里也是打起了算盘。
董卓肯定是要討的,態度是要表示的,与其被动响应,就不如首倡起兵,先把第一波声望收割在手里。
至於日后跟谁会盟,討董成功与否,那些其实都不重要。
而且如此一来,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將雒阳过来的使者都堵在扬州以外。徵辟蔡邕的詔书根本送不过来,董卓还无可奈何。
反正柴桑距离雒阳远距千里,难不成你还要派兵打过来不成?
孙乾有些额外担心,“虽说董卓倒行逆施,然近日广封群臣,又大肆笼络士人。当今天下,以公义者少,私义者多。倘若我等首倡,关东河北却应者寥寥,届时岂不是只有我主独挡董卓,该如何是好?”
“这...”
孙乾一番话语直指人性。
说直白一点,不管是十年寒窗也好,马革裹尸也罢,无非就是为了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俸禄上多拿一点,家里的房子造大一点,田地多划一点。
心怀汉室,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在乎的,不过是利益二字。
“怕甚?”
张飞放声大笑,“当年俺与兄长三人,不过三五百义勇,便是十万黄巾,亦敢放手一战。”
“如今取了扬州,麾下士卒过万,更有骑兵八百,猛將近十,又有子玄、子敬、子仲、公祐、宪和为兄长谋臣。董卓便是有十万虎狼,又有何惧?”
说著,一双豹眼扫向场中诸人:
“便如公祐所言,彼辈逡巡不进,我等当开先路,为天下首倡。但有进取,使关东识我等之能,必然爭相响应!”
“说得好!”
刘备拍案而起,“就如高先生所言,备身为汉室宗亲,当为天下首倡。便是关东不应义举...”
猛然抽出宝剑。
“刘备当效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