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摊丁入亩与技术支援(1/2)
第131章 ,摊丁入亩与技术支援
对於齐绍光在米脂为县令艰难陈子龙是能理解的,现在的大明不比开国时期,地方大族的影响力极其巨大,尤其是经歷了万历20年无政府时期,他以为自已不任命官员就可以让文官妥协,却不知道这是在自食恶果,他不知道权利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万历后期不管朝堂上的官员还是地方官大量空缺,万历不给填补,这就导致了大明失去了地方的管控,大族占据这些权利,虽然现在大明又经歷了三位帝王,但让出去的权利容易,想要重新收回来就难了。
“在大明为官难,尤其是做这小小的县令,实在是难如登天吶!地方上那些大族的势力盘根错节,犹如一张巨大而又错综复杂的网,將整个米脂牢牢笼罩。
任何想要做出改变的举措,都会不可避免地触及他们的利益,而他们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阻止。
米脂乾旱连年,百姓们生活艰难,食不果腹,某一心想看为百姓减轻税负,
联名上书朝廷。可当时朝廷在辽东战场的消耗与日俱增,財政紧张,某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反而遭到了斥责。到了第二年,米脂的税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增加了。
我亲眼目睹普通百姓为了缴税,不得不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甚至卖儿卖女的悲惨景象也隨处可见。朝廷法令森严,我虽有心改变这一切,却终究是无能为力啊!”
“那时,我满心以为这世道便是如此,只能隨波逐流,与这黑暗的现实同流合污,渐渐放弃了心中最初的理想。”
“然而,徐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组建大同社,建立抗旱会,
亲自带领百姓打井、铸水坝、修水渠。在整个关中地区乾旱肆虐、流民遍野的艰难时刻,唯有米脂在大同社的带领下,成功抵御了旱灾,粮食產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这两年间,更是吸纳了足足5万灾民,並將他们妥善安置,让他们摆脱了贫困饿死的悲惨命运。”
“更令人惊嘆的是,在我任职期间,米脂上缴的税负不足2方石粮食。而徐晨带领大同社的人,在给普通百姓减低一半税负的情况下,竟能把税负总额增加到9
万石。”
“这怎么可能?增长四倍多,米脂的百姓怎么可能承受得住如此高的税负?
”陈子龙满脸震惊,忍不住脱口而出。
在他的认知里,这个税负已然比大部分江南的县都要高了,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都难以承受,更何况米脂这样一个贫困的小县。
齐绍光微微苦笑,无奈地说道:“但现实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你面前。徐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可在大明的其他地方却根本无法施行。”
“为什么?”陈子龙好奇问道。
“他把各种税负全部合理地分摊到田地里,大同社把这称之为摊丁入亩,一亩地就收取三成的税负,没有土地的人则不收税。
米脂原本在籍的田地只有10万亩,但徐晨大力清理土地出了三十万亩。那些以往享受免税特权的大族,如今通通不再享有免税资格。三十万亩土地,每亩收取三成税负,如此一来,一年的税收自然就是9万石,计算起来简单明了。”
齐绍光说完之后,忍不住自嘲地摇了摇头。
是啊,看似一个简单的筹算就能算出的税负方案,可在大明的官场现实中,
却根本无法实现。
他身为县令,既不敢到那些王爷的土地上去徵税,也征不到那些兵痞丘八的税,而那些大族更是会想尽办法將税负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
陈子龙果然被这番话深深地震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徐晨做事的手段居然如此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即便是当年的张阁的一条鞭法也不敢如此简单粗暴的对付地方的大族。
但他不得不承认,米脂如今呈现出的繁荣景象来看,这样的做法似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徵税也非常简单,有多少土地收缴多少税。
他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问道:“那些大族难道就没有反抗吗?”
如此简单有效的方法,上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人做,就是因为做不到,歷朝歷代都要靠地方大族统治,这样损害大族利益的政策自然是难以推广开的。
齐绍光神色中带著几分同情,缓缓说道:“反抗!他们哪里有力量反抗啊。
徐晨的手段巧妙且强硬,在大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把他们的打手全给灭了。后面即便他们买通榆林卫军官都不是他的对手。
大族只能乖乖缴税,还多徵收了5年的税负。为了上缴这些沉重的税负,他们不得不低价出卖土地。而大同社则顺势將这些土地收购,再分给米脂那些无地的百姓。不然,你以为那5万多流民是如何被顺利安置下来的呢?”
而后他內心有一股畅快道:“朝廷让他们每亩地上交几斤粮食,他们都不愿意,现在徐晨一下子收他们上百年的税负,逼看他们卖由卖地,好哇,好的很吶。”
陈子龙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政策。毕竟,
他家本就是大地主出身,在华庭还有几千亩的土地。徐晨这种大力打击大族的政策,从情感上来说,他本来是不太喜欢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