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匯聚各方共识的机构(1/2)
第147章 ,匯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徐晨得知商人们愿意主动捐献粮一事之后,召集了这些掌柜,想了解他们是什么想法。
毕竟这些人是什么德行后世网际网路曝光的太多了,他也了解的太透彻了。
这些人越有钱便越小气,对待手下做事的工匠,工钱是能拖就拖,能省则省,全然不顾工匠们的生活艰辛。
另一方面,他们在钱方面却有著自己的“准则”,该省的钱就要省,哪怕只有两块六,也会斤斤计较。该的绝不吝嗇,哪怕是四五千的公主费轻轻鬆鬆的拿出来。
徐晨实在不认为自己的都督府有何特別之处,值得这些向来精明吝嗇的商人这么大的代价投入。
大同都督府內,温掌柜等一眾大商家全部匯聚於此,他们正襟危坐,眼神中带著一丝敬畏与好奇,小心翼翼地看著大同社社长徐晨。
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像徐晨这样的乱世梟雄,他们还真是头一遭遇见。
明明是个读书人,却毅然选择造反,成了旁人眼中的“贼寇”。
可令人惊嘆的是,他带领下的护卫队,军规军纪竟然比明军要强上十倍百倍。在大同社的地盘上,社会秩序更是比大明其他地方好了不止十倍。
虽说“路不拾遗,莜不闭户”有些夸张,但与大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没有拦路打劫的马贼,没有占山为王的土匪,官员们也都廉洁守序,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最重要的是,徐晨身为大同社的头目,在绿林好汉眼中的“徐大王”,却丝毫没有贪图享乐的习性。
他只有一个老婆,造反两三年来,每日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这样的自律与克制,让商人们深感敬佩。他们明白能在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之后,还能这般吃苦忍耐的人,必定有著远大的志向,想必是贪图著整个天下,如此“忍人之所不忍”的气魄,他们虽感震撼,却也能够理解。
然而,徐晨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却让这些商人觉得怪异至极。他时常带领一群农夫修水坝、修水渠、修路,帮助农夫收割粮食,待在乡间的时间比城市都多,完全不像是一个手握大权的梟雄该做的事。这样的举动,他们不要说亲眼见过,就连听闻都未曾有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著实喜欢大同社治下的这个秩序。因为在这样的秩序下,他们能够安心赚钱,而且是赚大钱。这对於视钱財如命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徐晨坐在主位上,喝了一口茶,而后缓缓放下茶杯,脸上带著温和的笑容,
问道:“听说各位想捐献粮支持我护卫队,不知这消息是否属实?”
温掌柜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某愿意出一万两银子,以助都督的军威。
愿都督在战场上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常家掌柜也紧接著站起来,表態道:“某也愿捐八千两,略表心意,希望能为都督的大业添砖加瓦。”
隨后,其他的掌柜纷纷开口,六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大家踊跃捐献,
短短几刻钟,估算下来就捐了十几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这些商人在大同社这半年確实赚得盆满钵满,要不然以他们一贯的吝嗇习性,是绝对不捨得如此大方的。
徐晨微微点头,目光扫视眾人,说道:“礼下於人必有所求,各位如此大方捐助我大同社,想必是想要我大同社为各位做些什么事吧?不妨直言。”
温掌柜连忙摇头,脸上堆著笑说道:“没有没有,我等纯粹是敬佩都督的雄才大略,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都督您战事顺利,並无其他所求。”
徐晨却轻轻摇头,神色认真地说道:“无功不受禄,大同社向来秉持公正之道。要是各位不说出真实原因,某实难接受这份捐助。”
这些商人听了,顿时面面相,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送钱给徐晨,他竟然还不要。
这有点超出他们的认知了,以往的朝廷官员,对他们敲骨吸髓才是常態,主动送钱还往外推的,那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温掌柜犹豫片刻后说道:“既然都督如此坦诚,我等也不再隱瞒。我等还真有所求,只求都督您占据榆林卫之后,不在榆林卫重复设卡徵税。除此之外,我等別无所求了。”
徐晨恍然大悟,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而后饶有兴趣地问道:“榆林卫收税情况究竟如何?竟让各位如此困扰。”
田然掌柜忍不住咬牙切齿地说道:“多,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收税高达我们货物价值的三成以上,有时候甚至能收到一半。而且收多收少全看他们的心情,
毫无章法可言。更过分的是,有时候还要重复收税。我等这些年在这条商路上,
被他们压榨得苦不堪言,对这些將门可谓是恨之入骨。都督您一定要为我等报仇,狠狠的教训这些人。”
比起其他商队,田然確实是真正没有后台的,在这条商路上,他受的气也是最多的。要不是有米脂这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怕他都不知道破產了多少次。
眼前这一幕让徐晨著实一愣。他没想到,这些商人竟然通过金钱驱动政府为自己打破贸易壁垒,以占据商品市场和原料產地。
反观大同社下属的工匠和农户,在思想上还没有这般觉醒。这些商人却在朦朧之中,懂得想办法驱动大同社都督府为自己谋取利益。不得不说,他们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版本之子。
而徐晨忽然意识到,大同社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沟通民间、匯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以往的封建王朝模式,自然不需要这种机构,皇帝本身就是匯聚整个王朝意识的共同体。
但他已经不打算再复製一个封建王朝了。那么建立这样一个凝聚共识的机构,此刻便显得势在必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