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破坞堡与难以实行的以工带賑(2/2)
岳和声说得眉飞色舞,眼中满是麦田丰收的景象。
这是他和杨鹤商量出来的办法,想要彻底解决贼寇,就要减少流民,而大同社给了他们一个样板,大兴土木吸纳游民。而在关中最容易让大族接受的大工程,就只有水利工程了。
然而,大族族长们刚开始还有些兴趣,可隨著岳和声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眼神渐渐变得满不在意,不少人开始打起了瞌睡。
在他们看来,这么庞大的工程,以如今朝廷国库空虚、財政捉襟见肘的状態,根本没有能力修建。
而能出钱粮支持这个工程的,显然只有他们这些当地大族了。他们心里明白,岳和声这是打著主意找他们“打秋风”呢。岳和声描绘的计划越是宏伟庞大,他们要付出的钱粮也就越多,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心疼、不牴触。
修水利可以,但要他们出钱不行,这种坏习惯要是被朝廷的大员学会了,以后动不动出了事,让他们出钱,这天下到底是朱家的还是他们的,必须坚决抵制。
杜志强嘴角微微上扬,带著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岳巡抚,你这计划听起来確实宏伟无比,可如此庞大的工程,到底需要费多少钱粮呢?”
岳和声听出了杜志强话语中的讽刺意味,但他並未动怒,依然神色认真地回答道:“杜族长,这三个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最起码要僱佣五十万民夫。这些民夫每日消耗两升粮食,也就是说,每日需要1万石粮食。不过冬季三个月可以停工,这段时间每日只需要消耗5000石粮食。三大水渠工期预计一年,如此算下来,共计消耗粮食300万石。此外,各种铁楸锄头、独轮车等工具,购置下来耗费银两50万。”
此言一出,眾人皆倒吸一口凉气。韦文明瞪大了眼晴,仿佛被嚇到一般说道:“岳巡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可是陕西行省两年的税赋,您真有把握让朝廷给这么多的钱粮支持我们陕西行省来修建这些水渠吗?”
杜志强则在一旁冷笑著说道:“巡抚要是真有这本事,我杜某人愿意给巡抚立碑自传,好好诉说一番巡抚的丰功伟绩。”
岳和声並未理会他们的冷嘲热讽,继续耐心解释道:“诸位,这三条水渠修建好之后,其益处不可估量啊!可以灌溉400万亩田地,粮食產能能够增加一倍。而这些田地本就是诸位大族所拥有的,如此算来,只要一年时间,投入的钱粮便可回本。而且,关中地区有了充足的水源灌溉,粮食產量增加,百姓生活稳定,流民自然也会减少,这可是一举多贏的好事情啊!”
杜志强却不以为然,依旧笑著说道:“既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巡抚何不让朝廷出钱粮动工呢?依我看,与其钱去剿匪,不如把钱用来请这些流民做工,
以工代賑。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能修建水渠,还省了剿匪的麻烦,
岂不是一举三得?”
岳和声脸色微微一沉,目光严肃地看看眾人,冷冷说道:“本官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叫权责对等。这修水渠之事,占据好处最大的便是尔等诸位。受益如此之多,难道不应该由尔等出钱出力吗?”
韦文明连忙接口道:“我们每年都给朝廷缴纳了钱粮,既然交了税,修水渠本就该是朝廷的事情。哪有我们给了钱,还要再额外拿出一笔来支持这工程。”
杜志强也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道:“岳巡抚还是不要乱看书了,当心一不小心看到了反书。”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自然知道这个所谓的“新词”是大同社传播开来的。
就在这时,一个叫冯源的族长也跟著附和道:“岳巡抚,现在关中正遭遇乾旱,百姓生活困苦。朝廷此时应该做的是减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不是搞这些好大喜功的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凡是大动千戈大兴土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岳和声看著这个不明事理的冯文,心中满是不屑,懒得搭理他。
而后岳和声好话坏话说尽,试图从各个方面说服这些族长,但这些族长们的態度却始终如一:修水渠可以,但必须要朝廷出钱,他们是一分都不愿意多掏的。
眼见劝说无望,岳和声心中失望至极,他脸色铁青,猛地甩袖,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厅。
杜志强看著岳和声离去的背影,满脸嘲讽地说道:“哼,大明的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倒是越来越厉害了。好大的口气啊,张嘴就要300万石粮食、50万两银子,真当我们的钱是大风颳来的。就说那杨鹤,收我们的钱倒是挺快,可一点实事都不给我们办,连蜂窝煤的生意都不愿意分给我们。”
关中大族对杨鹤早就心怀不满。杨鹤之前前脚刚收了他们大量的钱粮,后脚却独自霸占蜂窝煤的利益,丝毫没有分给他们一点好处。但凡他能把三边总督府的產业分出一些,他们也不至於如此排挤杨鹤和重民社。
韦文明冷笑一声说道:“还不是看到杨鹤从我们这里收颳了几十万石粮食和几十方两银子,他岳和声也想试一试了。这些官员啊,真当我们好欺负。就说杨鹤剿匪,剿得整个关中土匪反而越来越多,依我看,他在这关中怕是呆不久了。”
杜志强眼睛一转,忽然说道:“要是杨鹤真的离开了,蜂窝煤的產业和纺织厂的產业,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占上一笔?”
韦文明担忧道:“现在整个关中烽火遍地,局势混乱不堪。据说大同的贼寇还在进攻榆林卫,这个时候要是杨鹤离开了,谁能镇得住关中的局面啊?”
杜志强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道:“杨鹤真的镇住关中局面了吗?我看未必。
说不定换一个总督,关中的局面反而会更好一些。”说罢,他与韦文明对视一眼,各自陷入了沉思之中。
整个大厅里,气氛在岳和声离开后显得格外沉闷,这些大族族长们在权衡著利弊,而后三三两两的离开。
三边总督衙门。
议事厅內巨大的沙盘稳稳地放置在厅中,宛如一片微缩的残酷战场。沙盘上,一面面鲜艷却带看不祥气息的旗帜星罗棋布,它们代表看各地如燎原之火般涌起的叛军势力。
凤翔府、同州府等地的区域几乎被旗帜插满,那密密麻麻的態势,预示著局势的严峻。而在更北方的延安府,一面格外显眼的贼寇旗帜立著,上面“大同贼寇”四个大字,犹如挑畔的目光,刺痛著在场眾人的神经,只有西安府还算是稳定,没有叛军的旗帜。
此时刘南卿神色凝重,他手中拿著一叠厚厚的战报,缓缓走向沙盘。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却又透著一丝疲惫地说道:“游击將军贺人龙在陈仓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成功击溃了一盏灯、二郎神、满天飞等反贼势力。此役,
我军大获全胜,杀敌三千有余,俘虏两千人。”
听到这个消息,坐在主位上的杨鹤微微皱眉,脸上露出一丝忧虑。他轻轻嘆了口气,缓缓说道:“贺人龙確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將,战场上的勇猛无人能及。只是他这杀性也实在太强了些。”杨鹤知道关中地区此次涌起的反贼,
大部分都是被生活逼到绝境、走投无路的农户。
真正铁心与朝廷对抗到底、至死不降的,不过占了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的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会选择投降。像贺人龙这次杀的人比俘虏还要多的情况,在以往的战事中是极为少见的。
刘南卿听了,微微低头,没有言语。在他心中,却有看不同的看法。他觉得贺人龙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对关中局势或许是最为有利的。
当下关中地区流民泛滥成灾,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无论是朝廷还是总督府,
面对如此庞大的流民群体,都深感无力。
自七月陕西农民开始揭竿而起,短短时间內,整个关中的造反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超过了百股之多。而总督府这边,光是收容的贼寇俘虏就已经超过了五万之眾。
为了安置这些俘虏,总督府不断开闢新的屯垦营地,试图让他们通过劳作自给自足。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比,这些俘虏至少要养上一年以上,才能真正融入正常生活。
可如今,总督府的財政已经不堪重负,几乎到了养不起这么多俘虏的艰难境地。刘南卿此前也曾多次委婉地提醒过总督杨鹤,但杨鹤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始终不敢放任下面的將军对大明百姓进行大肆杀戮。
刘南卿微微顿了顿,继续拿起一份战报,神色稍缓地说道:“参政洪承畴在韩城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亲自领兵抵御贼寇王左归的进攻,在战场上指挥若定,
將士们奋勇杀敌。最终,此役俘获、斩杀贼寇三百多人,成功解除了韩城之围。”
杨鹤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神色,但也就如此了。在这个动盪不安的局势下,原本书生领兵会让人觉得惊奇不已,但如今,这样的情况却已经成为了常態。洪承畴立战功虽然值得肯定,但也不算特別稀奇了。
刘南卿没有停歇,紧接著又拿出一份战报,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富县参將马俊豪传来紧急战报。游击將军李营奉命进攻大同贼寇赵云飞部,不幸战败身死。马俊豪將军在混乱中收容溃败的士兵,如今正死守富县,情况十分危急。”
“什么?”杨鹤听闻此言,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上满是吃惊与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问道:“这怎么回事?赵云飞部此前情报显示不过只有一千人而已,马俊豪他们可是率领著上万大军,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难道连这区区一千贼寇都不能战胜?”
此前杨鹤在得知徐晨带领大同社主力气势汹汹地进攻榆林卫之后,当机立断,下令驻扎在富县的马俊豪、李营率领上万大军,对甘泉县的赵云飞部发动攻击,试图以此来一个围魏救赵,缓解榆林卫的压力。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
拥有十倍兵力优势的马俊豪他们,竟然会遭遇如此惨败。
刘南卿无奈地嘆了口气,摊开双手说道:“都堂,情况有变。徐晨在领兵进攻榆林之前,对赵云飞部进行了扩编。马俊豪他们领兵经过赵云飞部的时候,对方早已不是当初的一千人,而是一支拥有七千兵力的大军了。”
“即便扩编了又如何?”杨鹤更加不解,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来回步,大声说道:“这些新招募的士兵,能有多少战斗力?”
也不怪杨鹤生气,马俊豪的那一万土兵,总督府每月定时拨给他们一方两银子,可是足明军。就算不说全部都能比家丁精锐,可至少也比一般的军户有著更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怎么如今连大同贼寇的这些新兵都比不上。
刘南卿毫不客气的打破杨鹤幻想道:“大同贼寇是得到五十亩地的士兵,比战斗意志他们在朝廷士兵之上。”
杨鹤无言以对了,哪怕他再把银翻一倍,两倍,他也不可能掌得出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