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人人平等的《民法典》(2/2)
公民议会的第一天可以说是一个团结的会议、胜利的会议,基本上就是徐晨这个都督提法令,大家举手表决通过,赞成率达到100%。
会议的第二天,刘永代表都督府,向所有公民议员匯报了大同社前三季度的財政收入和开支情况,並给每个议员发放了一份详细的细则。
细则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同社田赋、商税、国营作坊的收入,以及军事开支、教育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开支的內容。
虽然大部分公民议员只是草草扫过了这些內容,但他们的內心却有一种满足感,仿佛自己真的在参与统治大同社的两府之地,对整个地区的发展有著重要的决策权。
到了会议的第三天,高俊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台。他一上台,情绪就完全失控了,哭得稀里哗啦。他声泪俱下地诉说著农户们的苦难,尤其是陕北农户的艰难处境。
“俺们农户们好不容易在都督的带领下,辛辛苦苦地修了水利设施,建了水渠,本以为可以抵御旱灾,保证粮食的收成。大家披星戴月地耕作了一年,每一滴汗水摔成八瓣眼看看就要迎来丰收,可以吃个饱饭了。
然而,8月的一场大风、一场暴雨和冻霜,就像一场噩梦,直接让麦子和玉米倒伏,
土豆和红薯烂根发芽,一年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俺们农户们努力了一个月,也仅仅保住了一半的粮食。”
高俊的发言充满了感染力,现场很多议员都被他的话语打动了,尤其是那些出身农户家庭的议员,更是感同身受。
8月的那场天灾,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仿佛天都塌下来了。他们了很长时间才勉强从这场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听到高俊的诉说,那些悲惨的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他们不禁个个哭得稀里哗啦。
其他公民议员也深知这几年天灾不断,农户们的日子確实不好过。而且他们看到细则上显示都督府的財政状况还算不错,觉得减免一些税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於是,高俊提出的减免田赋、增加粮食收购价格的议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刘永代表都督府当场表態,表示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田赋,並且將粮食收购的价格增加一成。
公民议会的决议顺利通过,並且都督府迅速执行,田赋真的减免了,粮食收购价格也切实增加了。高俊、孔晨这些第一代公民议员们,看著自己的双手,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然真的可以决定都督府的施政方向,仿佛在一瞬间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震撼,如同一场强烈的风暴,衝击著他们的內心,也衝击著旁观者。
像温益这样的商贾震动更大,虽然他们也看出来了这政策是都督府自己想要弄的只是藉助公民议会而已。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是他们第一次不用藉助官员推动一项政策。
要知道几乎每个商家后都有后台,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拿走自己一半甚至更多的利益。
而那些没有后台的更惨,他们的生意只要稍微做大一点,那些贪官污吏就会扑上来让他们家破人亡。
要是有任何选择,他们也不愿意白白的把自己辛苦赚的钱交给其他人,而现在大同社好像做到这点,他们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推动对他们有利的政策。
同样受到震撼的还有夏允彝和韦祁他们。对於彻底废除封建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內心是牴触的,毕竟多年来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他们难以轻易接受这样激进的变革。
然而,用议会来限制皇权,把皇权关进笼子里,这种方式却让他们觉得可以接受。在他们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既能保留一定传统秩序,又能实现政治改良的可行途径。
杜麟征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要是大明能实行公民议会,不对,
是士绅议会,朝廷的事情由士绅贤者共同商议,而不是由君王独断,或许大明还有再次兴盛的可能。”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当前朝廷政治状况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渴望。
崇禎这两年的执政情况实在是一言难尽。短短两年时间,就换了6-7位內阁首辅,
六部尚书更是像走马灯一样上任下台。即便有人想要说崇禎是明君,恐怕也难以自圆其说。
这位皇帝似乎热衷於挑起甚至扩大党爭,这仿佛成了大明王朝的一种“特色”。往前追溯,万历皇帝几乎耗尽了张居正改革带来的成果,使得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戛然而止;
再往前,嘉靖皇帝虽然帝王心术玩得高超,但却导致蒙古人打到京师城下,倭奴横行江南,国库空虚,南北皆动盪,国家陷入了王朝末日的景象。幸好天降猛人张居正,力挽狂澜,才把大明从亡国的边缘拉了回来。
夏允彝听了杜麟征的话,点头表示赞同:“我等不能像徐先生那样过激,虽然公民议会是徐先生倡议的,但对天下有好处,我们就应该借鑑。土绅议会或许就是再次拯救大明的制度。”他认为可以在不彻底推翻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引入士绅议会的模式,让士绅们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韦祁和杜轩两人也在一旁低声商议看。也觉得如果关中有士绅议会,他们就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以此来限制岳和声对他们的盘剥。甚至更进一步,如果下一个大明帝王想要对他们徵收矿税、增加厘金,他们也可以通过土绅议会来否决。韦祁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我们弄一个士绅议会,这倒是一个解决关中问题的良方。”
然而,杜轩却摇了摇头,担忧地说:“天子不会允许有士绅议会来反抗他的权力,在关中很难实行。”他知道封建皇权的威严和专制,天子不会轻易容忍这样一个限制自已权力的组织存在。
韦祁冷笑一声,坚定地说:“现在大明还有几省听天子的话?徐晨虽然是叛逆,但有一些话还是说的有道理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朝廷一年收了我们300万两的税赋,两年增加了一半,就应该给我们相应的权利。要是连这点天子都不愿意做,我们也不学徐晨反叛,但拒不奉詔还是可以做到的。”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抗爭的决心,在他看来,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那么他们也有权利採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难道朝廷还真敢把他们土绅也给逼反?
经过几天的公民议会,议员们逐渐熟悉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只要提案得到多数人的通过,都督府是会切实执行的。这种认知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决策的热情,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一次会议上,田然等公民议员站了出来。他们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指出,关中地区如今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灾害频繁发生,导致流民遍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们怀著满腔的悲悯之情,请求都督府能够出兵弔民伐罪,解救处於水深火热之中的关中百姓。
说到深处,他更是情绪激动,红著眼眶悲泣道:“都督不出,苍生奈何,请都督拯救我关中百姓。”他的声音充满了感染力,仿佛將关中百姓的苦难都倾诉了出来。
听到他的话,大半的公民议员都受到了感染,纷纷高声呼吁:“请都督拯救我关中百姓。”那声音整齐而响亮,在会议大厅中迴荡。
徐晨和都督府的官员们面面相,他们虽然已经有了进攻关中的计划,但却没想到这些议员们比他们还要著急。原本以为需要逐步推进的战略,在议员们的强烈呼吁下,似乎变得刻不容缓。
副总参谋长张献忠站起来,向议员们解释道:“不是我都督府不想救关中百姓,但关中还有大明的两个军镇,十几万大军驻守。想要击败他们並不容易,而且战爭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今年因为灾害,都督府秋粮减產,又减免了一部分田赋,还提升了粮食收购价格,目前確实没有足够的军费来发动对关中的大战。”
田然並没有被张献忠的话劝退,他站起来大声问道:“张参谋长,我能不能问问,都督府进攻关中,需要费多少军费?”
张献忠回答道:“大致要费三百万两银子左右。”
然而,田然却豪气干云地说道:“不就是三百万两银子,都督府何不学习进攻榆林之策,发行战爭债券,我等愿为都督府效力,保证购买这些战爭债券。”他的话让眾人眼前一亮,发行战爭债券或许是一个解决军费问题的好办法。
这是张献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他不敢擅自做出这样的决定,只能將目光投向徐晨,
等待他的指示。
徐晨让张献忠坐下,而后站起身来看著各位议员道:“我们都督府已经有解放关中的计划了,但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內发动进攻。钱財並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在於我大同军主要是以火器为主,打造火枪火炮都需要时间。但我可以向各位议员保证,明年我们大同军就会向关中发动进攻。”
“钱多好办事,债券还是要发,哪怕早一天解放关中的父老乡亲,我等也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田然他们得到了徐晨肯定的答覆,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但还是想要购买战爭债券,不如此,他难以表达他们对都督府的支持,对都督的忠心。
上次的战爭债券发行不过两个多月,他们就获得了三倍的收益,如果要是加上那些战利品买卖,盈利更是翻了一倍多。所以战爭债券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笔好买卖。
同时他们也急切想要获得关中市场,哪怕早一天都是好的。关中的人口几倍於陕北,
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令人討厌的贪官污吏,也没有关卡的阻碍,他们的货物可以畅通无阻地销售到关中的上百个州县,面向几百万百姓。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商机的市场,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他们已经开始盘算著增加机器、招募工匠,仿佛看到了一年后財富成倍增长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