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草台班子的大明(1/2)
第188章 ,草台班子的大明
崇禎二年(1629年)10月3日。
京城的兵部府衙內,一片忙碌景象,但每个人却极其安静小声,生怕发出声响会引起怪物一般。兵部尚书王在晋却一脸萧然地坐在一旁,看著部下们来来往往,竟没有一人前来理会他。这尷尬局面的缘由並不复杂,眾人皆知他这个兵部尚书的位子坐不了多久了,
如今非但没人巴结,甚至都对他避之不及。
面对这种情况王在普理解,但心中满是委屈,觉得自己实在是殃及池鱼。
任何王朝到了末期,组织都会变得涣散,犹如草台班子,大明王朝也不例外。
崇禎元年九月时,崇禎为巩固皇权,想提拔一些他认为信得过的人来看守京师,选来选去就提拔了勛贵出身的彭城侯张麒五世孙,张庆臻,让他提督京师。
这对张庆臻而言本是天大的好事,可他偏偏是个草包贵二代,没有一点政治素养。他得到这个任命之后,高兴之余,觉得提督京师的权力还不够大,竟妄图扩大职权范围。
他做出了一件极其昏头的事,没有向皇帝和內阁首辅请求权力,而是选择贿赂內阁学士,私自请求內阁在其任命救书的“总督京营”后添加“兼辖捕营”四字,意图將巡捕营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
这一行为打破了大明二百多年的制度惯例,京城这种大名要害之,一向大小相制,为了防止兵变,根本不允许军权集中在一人手。
按理来说他有这样的动作,根本不可能有人会帮他。
但要不说大明是草台班子,內阁大学士刘鸿训也是个草包,他真是什么钱也敢收,什么事也敢办。
看著那白的银子,真答应下来要帮他解决这个事情,但他又知道这种事情拿到內阁,拿到天子面前,根本不可能通过。
他想到的办法居然是,便私自修改敕书內容,涂掉一段再补添上了“兼辖捕营”四字。
当时大明朝廷內部斗爭极其激烈,以崇禎皇帝领衔东林党大范围掀起党爭,以清理党之名,大范围的排除异己,於是在朝廷不是东林党派官员人人自危。
但同时也把其他非东林党的官员逼到阉党旗下了,巡捕营提督郑其心虽然不是阉党,
但按东林党的標准算是阉党,毕竟当年魏忠贤位高权重,他要想要进步也贿赂过魏忠贤。
但这一年他惶恐不安,生怕被东林党清洗,当他发现张庆臻救书异常后如获至宝,当即联合部將拒绝服从张庆臻的节制,並向锦衣卫举报东林党谋朝篡位。
此事瞬间引发轩然大波,被打压了一年多的阉党成员,藉机攻击东林党“私揽兵权,
意图谋反”。御史也也掺和在其中,把这件政治斗爭放大。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而东林党则试图掩盖真相,但这一年他们得罪的人太多了,好不容易抓到了东林党这么一个把柄,被东林党迫害的官员联合起来,把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外朝舆论失控。
崇禎皇帝在十月得知此事后,快刀斩乱麻地进行了处理。
司礼监掌印小太监田佳壁因收受贿赂被杖毙。內阁大学士刘鸿训因私自篡改救书被削职问罪,张庆臻虽然越权行为引起了崇禎帝的警觉,但因其勛贵身份,只是被剥夺了职权,得以继续混吃等死,未遭重惩。
不过这个处理结果却让御史不满,只杖毙了一个小太监,什么大老虎都没抓住。
御史李觉斯认为朝廷的詔书由多部门审核,单凭司礼监一个小太监不可能完成此事,
要继续深挖,但崇禎强硬拒绝,压下了此事。
但崇禎內心对东林党的不满开始急剧上升。尤其是在6月份,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从针对东林党也开始怀疑了,东林党好像不是他想像当中的那样贤明。
东林党人为了挽回天子心中的好感,自然要不断的甩锅了,而最好的背锅对象自然是兵部尚书王在晋了。
刚当上兵部尚书的王在晋,位置刚坐下,就有一口这么大的黑锅扣下,他当然要想办法甩锅甩到內阁当中了,认为是內阁下的詔书出了问题。
內阁自然不可能承认了,认为是兵部管理失控,双方就这样不断甩锅了好几个月。
最终还是王在晋失去天子信任,崇禎有了罢免他的想法,只是一时还没找到合適的人选接任。紫禁城向来没有秘密,崇禎皇帝的心意很快就传到了下面,於是兵部的官员们都开始疏远王在晋,生怕被他牵连,
好在王在晋歷经宦海沉浮,对此看得很开。即便是知道自己可能会告老还乡,他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他拿起案台上的几份报捷文书,脸上还是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说道:“山西贼寇平定,我大明又少一处烽火了。”
他是崇禎元年被崇禎启用的,先任命为刑部尚书,后改为兵部尚书。在他担任兵部尚书的这一年里,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了海盗郑芝龙,稳定了江南的局势。
今年8月,四川总兵侯柱良、兵备副使刘可训斩杀了奢崇明、安邦彦,西南土司之乱自此平定。加上现在山西叛逆平定。
一时间,大明的局势开始呈现好转的態势,只剩下陕北和辽东两处叛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他领导有方。
王在普在山西行省上报功劳的名单中找到了贺涵,仔细翻阅他过往的战绩。果然,贺涵的表现极其彪悍,秀子营成立两年来,斩杀俘虏的贼寇有几万人。要是贺涵只是在关中表现强悍,王在晋或许还会觉得有夸大之嫌。但山西省战事的扭转,確实是从贺涵带领秀子营击溃叛军主力开始的,可以说是他带动了太原镇反攻的高潮。
“也算是战功卓著。”几天前,王在晋只见过几面的同年给他带来一封信,推举自己家乡的青年才俊贺涵去辽东战场,还送了他1万两的冰炭钱。
当时,王在晋本以为这是个官二代子弟,不过是在关中砍死了几个乱民,居然还敢到辽东去送死。如今看了贺涵的战报,他发现贺涵还真有几分名將的色彩,心中不禁希望他在辽东战场上也能有好的表现。他当是最后为国家举才了,可不是为了他这个同年一万两银子。
翌日,王在普郑重地上报了此次平定叛乱功劳的名单给內阁,同时註明可派遣此次平定叛乱的精锐之师去辽东对抗女真人,其中特意点名了秀子营。重点开展了贺涵和他秀子营的战绩。
王在晋上报的封赏奏章次日便得到了天子和內阁的同意。
然而,仅仅3日后,天子就下达了罢免他兵部尚书之职的圣旨,接任者是王洽。
王洽在朝廷並不显山露水,官职最高也不过是御史巡抚,但崇禎皇帝召见重臣时,对王洽的仪表印象深刻,见他相貌不凡,便提拔他担任兵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和武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