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建设新世界(1/2)
第214章 ,建设新世界
崇禎三年(1630年)5月20日,延安府。
政事堂內,刘永,李文兵,胡益堂,常五匯聚一堂。
刘永主持会议道:“先和大家说一下关中之战的情况,漠北的林丹汗已经被孙可望阵斩,寧夏镇也被镇北府攻破,现在整个关中只剩下长安城和汉中府尚未攻破,但长安已经被我十几万大军团团包围,攻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都督府面临的第一个情况就是,隨著我们占据的州县扩大,地方官员和农村的会员大量缺乏,现在各地处於戒严的状態,都督命令驻扎的各部清洗当地的士绅大族。但这只是打碎了旧世界,想要建立全新的世界,需要均田,在农村建立抗旱会,把农户组织起来。”
而后刘永看向常五道:“都督命你准备好三千优秀的抗旱会员去关中农村。”
常五皱眉头道:“现在粮食已经种到地上,现在均田只怕各方面都会不服,
刘永道:“大族已经被我们清洗了,最大的矛盾已经消失了,至於农户的不满,你可以让抗旱会员告诉农户,他们分到哪块地,那块地的粮食就归他们,今年我们大同社免田赋一年。”
李文兵皱眉头道:“不收田赋,粮食怎么办?经过了这次关中之战,我们的粮仓快空了。”
刘永道:“现在都督府不缺银子,钱购买百姓手中的粮食,还有就是湖广行省购买,都督已经决定了从境外购买的粮食不但不收税,每石补贴一两银子,
总之儘可能的从关中之外获取粮食。”
而后他嘆口气道:“虽然我们占据关中,但关中这几年乾旱连连,农户和地主的存粮都不多,所以我们还要过几年苦日子。今年之后地主应该就从关中消失了,以后再想获得钱財和粮食,就要靠我们自己生產,所以完成均田和组织农户是我们大同社的当务之急,只有把农户组织起来,我们才能抗旱救灾。”
刘永对李文兵道:“你带1000来社员去关中,组建属於我们大同社的地方官府,最快速完成农村的均田,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夏收的的影响,还有就是做好监督我们军官,他们清洗大族,每个州县都有几十上百万两的银子,你要快速把这些银子统计好,管理起来,减少我们军官犯错误的机率。”
李文兵道:“遵命。”
刘永道:“我留在都督府,完成今年的夏收和秋收。”
而后他笑道:“之后我们的都督府可能要迁移到长安城了。”
李文兵等人也是会心一笑,攻占关中,他们的大同社算是正式掀起了爭霸天下號角了。
肤施城,张家滩农场。
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上年冬小麦已经生长得鬱鬱葱葱,进入了灌浆的关键时期。今年陕北的雨水虽然和常年相比略少一些,但相较於前两年那种百年一遇的乾旱,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这一切都离不开高俊的努力。三年多来,高俊带领农场的工人建设水车、拦水坝,搭建高架水渠。经过三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农场3万多亩土地都能得到有效浇灌,其中还专门建设了3000亩的水浇地。农场的工人们將农家肥精心施撒在这些高標准农田当中,粮食產能顿时增长了三倍。如今,这片农场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农场当中,几个面色黑的读书人正忙碌地穿梭在麦田里。他们手中拿著记录簿,仔细地观察著小麦的灌浆情况,认真地记录著每一个数据。炎热的太阳无情地炙烤著他们,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依然专注地工作著,没有丝毫懈怠。
“各位师兄先歌一会儿,喝碗绿豆汤消消暑。”这时,这群人当中年纪最小的钟岳提著一桶绿豆汤,一路小跑过来。
几人看到绿豆汤,顿时来了精神,纷纷走到田边的树荫下,找了块地方坐下休息。他们拿起瓷碗,大口大口地喝著绿豆汤,清凉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驱散了些许暑气。
娄国科喝了几口绿豆汤,忽然长嘆一口气,满脸无奈地说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本以为大同社会重视我等,却没想到直接把我们踢到农场这里来了。难道我等苦读10年就是为了在这里记录麦子的生长?”
听到娄国科的话,其他人也纷纷放下手中的瓷碗,跟著嘆息起来。最开始,
他们来到大同社时,心中充满了期望。他们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绝对能被大同社的徐先生重视,而后一展所长,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
哪怕期望低一点,也觉得能混个曹吏身份。毕竟在大同社,官吏不分,哪怕是曹吏也有资格可以普升上去,这已经可以算是低等级的官员,更关键的是收入接近县令,福利待会更是直接拉满,曹更成为了一份体面的差事。
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徐晨把他们安排到了几大学院当学生,还给出了两条建功立业的路。一是去河套地区教化三年蒙古人,三年之后,大同社优先提拔这些人;又或者直接去军官培训班,大同社一直要求军队知识化,最喜欢他们这样的读书人去参军,只要在军官训练班合格,出来之后最低也能当个排长。
结果去了军官训练班的有2000多人,熬过第一个月的却只有不到500人。那些退回来的同伴,一个个都对大同社的新兵训练心有余悸。按照他们的说法,在那里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各种军规军纪森严得让人难以接受,哪怕是做个动作也要打报告,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又苦又累,根本不是一般人能熬得住的。
相比之下,四大学院的气氛稍微宽鬆一点。但他们该下地的还是要去下地,
该去作坊的还是要去作坊,做很多他们自认为是庶务的工作,他们想像当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根本没有。唯一给他们一丝精神希望的是,从四大学院出来,不管走哪条路都可以通向仕途。
当然,现在大同军攻略关中如火如茶,而他们却只能待在农场记录麦子的生长,內心的落差自然是难免的。
领头的储存君看到大家情绪低落,连忙安慰道:“大家不必失落,我等可是徐师的弟子,徐师是连社长都要尊重之人。而且大同社最重视农田水利的人才,
我等只要把本领学好,自然就到了英雄用武之地了。”
钟岳笑著打趣道:“我倒觉得这农场不错,能吃饱饭还能学本领,就是场长不行,跟那戏曲里的周扒皮一样,看不得我们清閒片刻。”
说起高俊,大家仿佛找到了发泄的目標。娄国科一脸气愤地说道:“高扒皮那就是属狗的,在徐师面前他就像只哈巴狗,拉长了舌头摇尾討好。到我们面前就成了疯狗了,只知道狂吠。”
农学院成立之后,自然需要有一片实验田,来验证他们所学的知识。而这事情高俊表现得最为积极,他拍著胸脯保证,高家滩农场能拿出1000亩地和农学院合作。
最並始,他们还以为高俊是重视他们这些读书人。可真等他们下到农场才知道,原来高俊是想找一些免费的劳动力。
他们来到农场之后,挖水渠、修水利,一样活都没落下。只要有重活、累活,高俊就拉上他们。逃到大同社地盘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小地主、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虽然他们不算是四体不勤、五穀不分,但他们再苦也不可能苦得过大明的佃户。
而在高家滩农场,农场的农户吃的住的虽然可比小地主,但劳作的辛苦程度一点不输给佃户。就像报纸上调侃的笑话一样,把他们当牲口来使。所以现场的农学生没有一个不恨高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诉说著对高俊的不满,原本低落的情绪也因为这一番吐槽变得梢微轻鬆了一些。
没过多久,他们远远地看到有人朝看这边走来。钟岳眼尖,率先说道:“徐师来啦,后面还跟著高扒皮。”眾人顺著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徐光启和高俊的身影。几人不敢怠慢,当即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衫,快步走过去迎接。
高俊满脸堆笑,紧紧跟在徐光启身旁,一边走一边指著四周鬱鬱葱葱的麦田,满脸钦佩地说道:“徐师真是学问人当中的学问人,俺老高6岁就开始下地千活,种了几十年的地,就没看过这么好的麦子。您瞧这麦子,颗颗饱满,长势喜人,这十亩地怕得有500斤麦子,都快追上玉米的產能了。”
农学院的实验田,採用的都是徐晨告诉徐光启的后世先进技术。从精心育种,到科学使用农家肥技术,再加上保证了充足的水利灌溉,多种有利因素叠加在一起,才使得这片麦田达到了三石粮食的高產。
徐光启看著眼前的麦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老夫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旺盛的麦子,这蚯蚓粪果然肥沃,只可惜数量太少了,牛粪、猪粪、鸡粪这些农家肥的肥力还是差了一点。”而后他转过头,认真地对高俊说道:“你这农场光一味地开垦田地、种植粮食是不行的,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作物和產业,形成循环的產业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收入和產能。”
高俊连忙点头,討好地说道:“俺已经在做了,今年夏收之后再种一季豆子肥地。可惜是现在蝗虫太少了,要不然养鸡场还能多养一倍的鸡。”
“徐师!”储君等人这时也赶到了,他们恭敬地向徐光启行礼。
徐光启笑著看著他们,说道:“我听高场长说,你们在农场做的不错,下得了地,吃得了苦,餵得好家禽,还能清理得好农家肥。高场长是个有本事的人,
三年时间就把张家滩农场经营得红红火火,你们要多向高场长学习。学会了他这一身本事,经营一家农场不成问题,如果你们能管理一个3000人的农场,那距离管理一县就不远了。”
储存君他们听了,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心里想看难道要告诉徐光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