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都在清田(2/2)
王承恩扭捏了一下,低著头说道:“有三个皇庄,共有3000顷的地。”
崇禎帝对著王承恩说道:“招那三个皇庄的管事回宫,土地交给贺总兵,不要影响贺总兵做事。”他的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
王承恩面露为难之色,內心十分纠结。宫內的太监虽说有月例银子,但大明朝连官员的俸禄都十分微薄,更不用说这些皇帝的家奴了。
很多太监们甚至没有月例银子,当然靠著紫禁城也不会饿死,但也就这样了,朱家的皇帝那么多融於水,和老朱家的皇帝刻薄寡恩是分不开的。
诚然,很多人会说太监可以贪污受贿,但能有机会贪污受贿的都是处於太监群体最顶层的那一小撮人。
要知道,光一个紫禁城的太监就有几万之多,大部分太监其实连混个温饱都颇为艰难。大多数太监生活的改善,也就只能指望这些皇庄了。
自明朝中期之后,隨著宫內太监数量的不断增加,大明朝廷的收入也不断减少,这种靠近皇权的人又怎么会亏待自己,大明皇室占据的田地越来越多,一个个皇庄从直隶冒出来。
而大明历代的皇帝,也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事的,他们以为这是帮自己家增加收入,但实际上养的都是这些太监。
王承恩也深知现在天子对贺涵的信任达到了何种程度,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即便是当初的袁崇焕都比不上。如果他阻碍此事,只怕会遭受天子的埋怨,而像他这种太监是方方不敢得罪天子的。
但此事关乎他们太监群体的利益,王承恩思来想去,终於开口说道:“陛下,按照皇庄的规定,一亩地要上缴宫內3分银子,3000顷就是九千两,对宫里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的销。”
要是换做其他王朝的皇帝,听到30万亩地一年就收个9000银子,那肯定会笑掉大牙。但谁让明朝的皇帝穷呢,尤其是到了崇禎这一朝,现在朝廷已经欠了几百方两的外债了。几天前,大明最后一座被女真人占领的城池也被收復,这次和女真人的大战算是正式告一段落了。
內阁成员已经弄出了一个几十万人的奖赏名单,虽然这些阁老丧事喜办的风格让崇禎不喜,但理智却又告诉他,这是对大明朝最好的安排。
难道朝廷要向天下万民宣告,经过朝廷几十万大军半年的努力,目送了女真蛮族回到辽东?他这个天子的脸还要不要?朝廷的威望,还要不要?所以哪怕是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他也得忍下这份请赏的名单。丧事喜办,这又要掉几百万两银子。
现在的崇禎就像后世背了房贷的“牛马”,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真是一丝一毫都不敢浪费,9000两银子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贺函见状说道:“陛下,臣可以给宫里每年1万两的金银。”
听到贺函这么说,崇禎心里的顾虑消除了不少,转头瞩附王承恩道:“记住,把宫里的那些人招回来。”
王承恩咬了咬牙,又想出一个理由,说道:“陛下,三个皇庄涉及两千多户,里面有上万我大明的百姓,要是交给贺总兵,难道让这上万百姓流离失所?”
贺函神色淡然,不紧不慢地说道:“怎么会,正好皇庄当中都是沐浴皇恩的农户,臣直接在皇庄招兵,这些士兵必然对陛下您忠心耿耿。
,
崇禎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贺函你想得周到,如此朕就放心把这些皇庄交给你了。”
此刻,崇禎满脑子想的都是贺函答应他的四方精锐,更关键的是这次连5年时间都不需要,只需要半年时间,他就能看到这只精锐的初步成型。
这下连王承恩都不敢再说话了,再说下去说不定要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他可不想为了一些老太监的养老事情,损伤自己在天子身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
贺函这次离开皇宫,一路上的太监没有一个对他有好眼色。即便是平日里和他还算有些交情的曹化淳,看著他也是满脸哀怨地说道:“贺总兵做人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
贺函抬头望著天空,神情坚定地说道:“要是朝廷没了,我等做鬼都做不了。”
他大踏步地离开了皇宫。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做法把大明各个阶层都给得罪了,但他也明白,不让他们吐出利益,大明就真的要亡国了。有一点他是认可的,有恆產者有恆心,朝廷编练的新军想要和大同军一战,士兵就必须拥有土地,要弄出500万亩土地,任重道远啊。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6月5日。
天色微亮,贺函带看秀子营,神机营准备出发。满朝的文武大臣中,只有杨鹤前来为他送行。
杨鹤一脸担忧地说道:“日常要小心谨慎,一定要保住有用之身。”
贺函恭敬地点点头,说道:“学生明白。”
隨后,贺函带著秀子营和神机营踏上了去往天津卫的道路。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6月6日,长安城。
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经歷了战火的洗礼后,逐渐恢復了生机,粮价降了,其他的物价也降,大同社的大基建让所有人都有了差事,街面上的乞弓流民也通通消失,大同社发了全新的衣服鞋子,把他们组织起来,戴上藤帽,手套,通通去打灰。城市当中的垃圾被清理出来,破旧的房屋被拆除,新的小区快速建设当中,
整个长安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一般,嘈杂,热闹,富有生气。
天量的財富从顶层流向整个关中,快速的恢復看关中的元气。现在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半年前的末日的景象就仿佛成为了噩梦一般消失了。
洪承畴府“砰砰砰!”两个大同社的工作人员在拍大门道:“屋里有人吗?”
一个老人打开门道:“两位官差有何事?”
“俺叫侯勇,俺叫侯远,我们是来登记人口的。”两人说道。
“老吴,谁来啦?”洪承畴听到外面的动静,从书房当中走出来。户外强烈的阳光让他一时感到不適,他用手挡住阳光,过了一会儿才適应。
这段时间洪承畴收集了大同报,从开刊以来的所有报纸,徐晨写的文章小说,他通通都看了,但他越看越迷惑,徐晨肯定是有学问的人,但他这套学问和整个大明格格不入,大同理论在大明其他地方也找不到这套理论的源头,如果是徐晨自创了大同理论,但大同理论看上去很成熟,这就有点反常识了,哪怕儒家的理论,孔夫子时代和大明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段时间他研究大同理论都研究的有点迷茫了。
老吴道:“老爷,是官家的人。”
侯勇道:“俺们是代表都督府来登记户籍的。”
洪承畴当即请二人来到大厅,侯远拿出纸和笔,准备记录。
侯勇道:“先生你的姓名?”
“洪承畴。”
“你是游学,做买卖,还是长安的本地人。”
洪承畴问道:“这有区別吗?”
侯勇道:“区別大的很,如果先生是游学的俺们就给先生办个临时暂住证。
因为关中旱灾还没有结束,粮食紧缺,每人每个月只能按户籍领五十斤麦子,当然如果先生吃得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杂粮可以隨便购买。
同时先生你是长安本地户籍,愿意做工,俺们可以介绍一份差事给你,当夫子工钱最低一两,如果先生吃的苦,愿意去偏僻的山村工钱可是有二两的。
愿意种地,俺们可以跟你登记个农籍,可以分到30亩土地,如果你嫌这些地不多的话,敢吃苦,不怕死,可以去甘肃镇,那边一户可以分100亩地,但农閒需要参加军训,要抵抗外族人,除了打仗也没啥缺点,而且打仗好呀,打仗能立功,升官快,赏赐丰厚。”
明户籍,严法度,战士闻战则喜,这大同社倒是有几分暴秦的姿態。
他这段时间虽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通过大同报,他知道这段时间大同社在整个关中均田和登记户籍。
户籍清楚了,就知道自己治下有多少人口,田籍清楚了,就知道治下能征多少税,更关键的是大同社把土地和军事掛鉤,知道了多少人口和土地,就知道能征多少兵,大同社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为战爭做准备。当他们清田完成,就是几十万大同军东征中原之日。